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教大家區別中氣下陷與脾不統血!
中氣下陷,是因脾胃中焦之氣不足,升舉無力,臟器下垂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臟器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和脾氣虛證。
由脾氣虧虛,升舉無力所致。也是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病理轉歸。因此具有脾氣虧損,運化無權的病理改變,又有中氣下陷,清陽不升的病機特點。
脾主升,胃主降,脾之升清即將飲食物所化的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變為氣血,周布全身和固定托舉臟器,胃之降濁即將食物消化後的糟粕向小腸、大腸不斷傳遞,而排出體外。
若脾氣虧虛,功能減退,則升清功能失職,精微不能輸運,氣血不能化生,甚則氣陷不升而出現種種病證: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大便滑泄失禁。
若脾氣不升,常可致出血,特別是下部出血。
若脾氣不足,升降失職,清濁不分,亦常導致泄瀉,腹脹,腹痛等症的發生。
因而,脾胃升降失調,大致可表現為兩個方面:一者清陽不升而氣虛下陷;一者濁陰不降而精微不布頭目。
脾不統血證,是脾氣虧虛,統帥固攝血液的功能失職,致血液由脈向外散溢所表現的證候,以出血(便血、崩漏、肌衄)和氣虛證為特徵。
也是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因脾既主生血又主統血,若脾氣虧虛,統血無權,血不循脈道而溢於脈外,因脾氣主升,脾氣虛則不能升舉,故多表現為下部出血,上部出血較少見,以崩漏、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為主。崩漏多是淋漓不斷,出血時間較長,便血多是長期性的。
若脾氣虧虛,不僅統血無權,運血也無力,故常易導致氣虛血瘀,若反覆出血,心血不足,肝血亦虛,甚則血隨氣陷而下出不止,則氣亦隨血外脫而氣竭欲亡,勢必「陽不統陰」、「陰亡而陽亦隨亡」。
中氣下陷證和脾不統血證均是在脾氣虛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來,有的書將中氣下陷證和脾不統血證稱為脾氣虛證的支證。由此可見,這兩證均具備了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腹脹,飯後尤甚,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二者病理演變的趨勢不同,故各有特徵。
1、就其臨床症狀而言
中氣下陷證,側重在氣虛無力升舉而下陷的臟器下垂方面:肛門墜重,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
脾不統血證,側重在氣虛不能統領固攝血液,血不循經而下部出血方面:便血、尿血、崩漏和皮下出血。
總而言之,中氣下陷證和脾不統血證,是脾功能減退的兩種表現形式。若以出血為主就稱為脾不統血證。若以臟器下垂為主就稱為中氣下陷證。
2、就其病機病勢而言
中氣下陷證和脾不統血證,均由於脾氣不足,升降功能失調,而有氣不升提,氣陷於下的證候特點,所不同的是,前者升舉無力而臟器下脫,後者固攝失職而下部出血。
中氣下陷證,亦可因氣虛,升降失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並走大腸,形成泄瀉,或清陽不升,而致頭昏眩暈,或氣滯濕阻,運化障礙,氣機不暢而致腹痛。
脾不統血證,若血不歸經,蓄留局部,瘀血內停,則形成氣虛血瘀證,或血出過多,氣隨血脫,而致亡陽氣脫。
3、就其病史病程而言
中氣下陷證和脾不統血證,二者均可有脾氣不足的病史,均可有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的特點。但前者,可有久瀉久痢,或婦女生育過多,產時用力或產後過勞,元氣大損的病因,後者病因以氣虛為主。
4、就其調理原則而言
中氣下陷證,調理宜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脾不統血證,調理宜補中健脾,固攝止血。
好了,中氣下陷與脾不統血,兩者的異同點,就先介紹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