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作者:CUP       2019-07-12 01:32:30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分,生物分類有時也會呈現「分分合合」的狀態。這並不是分類學者吃多了雜交水稻撐的,而是新的分類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了生物的演化關係。本篇要說的是鱈魚家族的事兒,因為有變動......

今天不囉嗦太多,只涉及到鱈科鱈屬的種類。只有這個屬的魚才是根正苗紅的鱈魚,像什麼銀鱈魚之流,貴則貴矣,反倒是「假鱈魚」。過去的鱈屬有三個物種,分別是:太平洋鱈、大西洋鱈和格陵蘭鱈,這兄弟仨都算真鱈魚。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一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二:「大頭腥」,即太平洋鱈

第一種,太平洋鱈/Gadus macrocephalus,超市中標註為「阿拉斯加真鱈魚」即本種也,如圖一左側。在青島的水產品市場上,有一種被叫做「大頭腥」的魚,身材臃腫,體內含水量高,味道清淡,價格低廉,其實它也是正宗的太平洋鱈,只因產自本地海域而被輕賤了。你看圖二這環境,和圖一簡直就是霄壤之別。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三:大西洋鱈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四:大西洋鱈

第二種,大西洋鱈/Gadus morhua,國際公認的鱈魚本尊,超市中的「挪威北極鱈魚」就是它,如圖一右側。西夷特別喜歡吃鱈魚,為這條魚不惜翻臉無情乃至於兵戎相見,1958年至1976年冰島與英國之間爆發了三次漁業衝突,這幾場戰爭時間跨度近二十年,史稱「鱈魚戰爭」。圖個啥呢?並沒多好吃,和太平洋鱈一樣清淡。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五:格陵蘭鱈

第三種,格陵蘭鱈/Gadus ogac,通常也會冠以「北極」字樣,標榜產地純綠色無污染,並以此為噱頭招攬顧客。

從傳統分類的角度來看,真鱈魚就這三種,其餘的都算僭偽。但現在的鱈屬由三個物種變成了四個,簡單說就是「減一加二」。格陵蘭鱈/Gadus ogac的獨立物種地位已被廢黜,和太平洋鱈/Gadus macrocephalus合二為一了,這就是說,產自青島人家門口的「大頭腥」和來自北極的格陵蘭鱈本質上是一回事。

那麼,「加二」又是咋回事呢?是原屬於狹鱈屬的挪威狹鱈和黃線狹鱈/Gadus chalcogramma被劃分到鱈屬了,因為根據新的研究,它倆和鱈屬的親緣關係更近。挪威狹鱈較少見到,略去不提,黃線狹鱈可是大大的有名,也很常見。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六:黃線狹鱈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七:去頭的黃線狹鱈

黃線狹鱈/Gadus chalcogramma,即朝鮮族人民或東北人民愛吃的「明太魚」,在超市中有時會被叫做「阿拉斯加狹鱈」,更多的是以「無頭魚屍」的面目出現,以至於有人謠傳此魚的頭部有毒或寄生蟲太多......其實也不是,黃線狹鱈的捕獲量很大,為方便起見,在船上的流水線作業中就被它們統統斬首了,反正魚頭也沒啥可吃的。

青島人瞧不上眼的「大頭腥」,其實和格陵蘭鱈魚是一回事

圖八:蟹足棒

黃線狹鱈還被用來加工各種食品,如「蟹足棒」。此物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外觀和味道均模仿「雪蟹」(灰眼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或 「高腳蟹」(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的蟹腿肉,其中真正的肉質成分通常來自白色的海魚肉,使用最多的就是黃線狹鱈。當然,你燙火鍋用的「蟹肉棒」裡面有多少魚肉就很難說了。

除挪威狹鱈之外,鱈科鱈屬的物種就簡介完了。其實鱈魚的口味都偏清淡,風味不濃,並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前有青島膠南籍的戰士曾說,海邊農民都用鱈魚來做肥料(應是太平洋鱈),可見確實不受群眾歡迎。不過鱈魚魚糜對於嬰幼兒來說,是不錯的輔食食材,「銀鱈魚」反而不行,因含甲基汞較高。這一點要注意,切不可被無良商家忽悠。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酸甜的蔓越莓餅乾,0失敗的做法


曾經瑞安人飯桌上一定有的美味!如今它卻在逐漸消失…


不需擺盤、不用單獨做的兒童餐,大人小孩兒都愛吃


天熱胃口不佳,這菜煸著吃更美味,葷素搭配,隔三差五就做


1 0道家常請客必備菜譜,只要小露一手即可賓主盡歡


蘇州必吃13道平價蘇幫菜,體驗什麼是「不時不食」


教你怎樣電飯鍋做蛋糕


貓咪尾巴圍住自己是為賣萌?真相其實比想像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