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校的班車,聽到小朋友們上班車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問候「早上好」,下午接孩子時候,卻只有一個孩子會在下車之後跟老師和司機叔叔說「再見」。
幼兒園是一個培養孩子各種習慣及初級認識這個世界的地方,禮貌、禮儀肯定也是首先考慮的,見面打招呼,離開打招呼,這是每個人最基礎的禮節,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
一般情況下,孩子其實對於這種禮貌或者我們成人認知的禮儀規則不甚理解。我們成人感知的禮貌,在孩子真正的懂之前,反而是一種災難,違背他們正常的生活習慣和做事態度。
舉幾個例子,為什麼一定要問好打招呼,不能用其他方式嗎,比如拍拍頭?吃飯時候想起來一個好主意,想跟父母或者小朋友說一下,為什麼「食不言寢不語」;大家一起聊天不應該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為什麼不能別人說話自己插嘴……
小孩子很困惑這種他們看來很不正常的規則,但我們成年人有過於死板的要求他們遵從,只能是「嘴上服氣心中怨恨」。為避免產生親子間或者孩子社交禮儀認知的偏差,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這樣做。
每個孩子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生活習慣、性格等原因的影響,表現出來的個性特點也大有不同,有的孩子大膽,有的孩子堅韌,有的孩子就比較「刺頭」...
即使孩子表現得多麼不同,受自身的年齡限制和個體發育特點影響,他們依舊是成年人眼中的「孩子」。孩子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情況都實屬正常,也實屬意料之中。
家長想讓孩子理解社交規則,懂得禮貌禮儀的重要,需要先從孩子思想觀念上理解這些行為開始。
孩子喜歡遊戲,家長不妨設定一個場景,比如公共場合,比如外出就餐的餐廳,比如孩子最喜歡的遊樂場...全憑家長根據孩子的喜好去設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一方做不遵守規則禮儀的小朋友,一方做懂規矩的小朋友,孩子做周圍的人,家長用誇張的方式表示這種不懂規矩,引導孩子去思考這種行為發生後,周圍的人會是什麼表情,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對家長的這種誇張行為進行反省:是否給別人帶來了不方便,是否也給自己帶來了尷尬,是否用這種行為引起了更多的不適?
這種場景設置讓孩子很容易就理解規則的重要性,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學會了換位思考和設身處地,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別人。
規則設立是為了方便一群人更好的融合,也同樣約束每個人的言行,有個標準規則。
我們都喜歡與講禮貌講禮儀的人來往,孩子如果想要成為那樣的人,就必須要首先自己遵守規則與約定。
在外面玩耍,小朋友們因為遊戲設備的先後進行爭搶,導致誰也無法玩得開心,但如果大家有序的進行排隊,就很容易的每個人得到滿足。
《小豬佩奇》中有一集,豬爺爺照看大孩子和小孩子,他們要玩滑梯,按照序列都排好了,結果因為喬治要求再玩一次,豬爺爺認為可以讓小孩子不按順序,導致大孩子一個都沒有玩上,只有一群小不點在插隊。
後來,大人們來接孩子們回家,豬爺爺說照看孩子不容易,孩子們就說了今天一天的玩耍情況,豬媽媽就說豬爺爺不可以這樣亂掉次序。
孩子守規則懂禮貌講禮儀,修煉的不僅僅是外在的氣質,更重要的是內心真正的融入,自然而然的表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判斷與分辨能力,父母講再多不如自己做一個示範。
昨天帶孩子下樓,恰好碰到樓下鄰居帶孩子上樓,正常見面一般家長都會說,孩子喊阿姨,然後對方也回打招呼,但是鄰居家孩子直接扭頭就走,當時其實有些尷尬,但是認為是孩子,也沒有人在意,孩子媽媽也沒有說任何的話去圓滿這件事。
樓下玩著時候,另一個鄰居帶著孩子下樓有些生氣的走過來跟我說,有錢又怎麼樣,還不是不懂禮貌。我納悶怎麼回事,她說還不是那個誰誰誰,剛才孩子打招呼,孩子也就罷了,大人都那種鼻孔朝上的態度,怪不得沒有人願意跟他家孩子玩。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長在日常中要求孩子有禮貌,但是自己卻不做,孩子如何能夠理解有禮貌的好處,又如何做到真正的懂禮貌講禮儀呢?
家長常說,我跟孩子說了,讓他們怎麼怎麼樣,但是他們都不聽怎麼辦。事實上呢,家長的要求有些苛刻,孩子本來是要畫畫,你非要讓孩子去寫字,不符合他的願望,他如何願意去做。
父母將孩子用規矩規則束縛的太過於嚴重,已經失掉了孩子本來應該很容易學習的方式,導致孩子的整體發育與本性被磨滅,甚至已經不知道自我。
父母是成人,有著與孩童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更有一些與孩子自然狀態不同的方面,孩子想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不是靠的父母的各種框框,而是孩子更加自由和自然,自由即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