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福林媽咪
之前看了一個動圖,小學生在操場上排隊注射疫苗,而不遠處上演了一出「追擊戰」。
一個小男孩兒在前面跑,兩名女老師在後面追,還追不上,仿佛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只要我跑的足夠快,針頭就追不上我。
還有孩子們對待打針的態度,從被迫接受到反抗,他們用了五年。
1歲
三歲
五歲
哈哈哈!
可是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這麼怕打針?有的甚至已經成年了,卻還是怕打針。我有一個同學就是如此,上初中的時候,她因為過敏,身上起了很多紅色的疹子,由於她爸媽長期工作忙不在家,我們關係又不錯,周日的時候讓我陪她去醫院看看。
到醫院了,醫生說她是因為穿了不適合貼身穿的內衣引起的過敏,要治療的話需要注射維生素B12,她一聽,弱弱地問了一句,能不能不打針?醫生說:「打針的話好的快,你現在有幾處已經撓的破皮了,留疤可不好看,你自己決定吧。」
她看了看我,我也鼓勵她打針,沒想到,剛塗上酒精,她就掉下來眼淚了。醫生說:「維生素B12注射的時候確實比別的注射液疼,但你這麼大人也不至於吧。」這句話讓我同學的眼淚直接決了堤,開始抽噎起來。
畫面確實挺清奇的,那麼大個人打針哭了。打完針後她說:「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打針!」
後來得知她小時候有陰影,有次打針痛得她哭得流鼻血,因為是個實習護士給她打的,護士讓她趴在自己腿上,然後給她打,結果一針下去扎狠了,痛得她大哭起來,但由於是趴著,頭還衝下,血液向頭部衝擊,於是流了鼻血。她說這都是她媽媽告訴她的,而且在那之前她根本不怕打針的。
如果有觀察的話,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寶寶第一次去注射疫苗的時候感覺不到害怕的。有的寶寶甚至會好奇的東看看西望望,看到護士小姐姐還會笑,一針紮下去也沒反應,等針拔出來了才意識到。畢竟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經歷過,所以不知道害怕。
打針的疼痛感其實沒有那麼強烈,但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些痛感的,所以才會慢慢意識到疼痛,之後才開始哭。
都知道吃一塹長一智,以至於有的孩子再次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或者聞到醫院的消毒水味、看到針都會害怕大哭。其實這也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也是幫倒忙,讓孩子對打針更加抗拒,下列這幾種做法也是「罪魁禍首」。
1. 爸媽的不坦誠
有的爸媽會告訴孩子:打針不疼的,一點都不疼,就像螞蟻扎一下似的……
這樣的渲染,讓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就覺得打針不疼,沒有「心理準備」,真等到針紮下去的那一瞬間,他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兒,有種被騙了的感覺,以至於下一次你再怎麼說不疼,孩子也不會信,並且認為你是一個說話可信度不高的人。
還有的爸媽哄騙孩子去醫院:「今天不給你打針,咱就讓醫生看看怎麼回事兒。」哄騙去了醫院,之後還是打針的,這樣會讓孩子連去醫院都害怕,因為這個地方讓他極其沒有安全感。
2. 爸媽的過度安慰
爸媽都會安慰孩子,但是有的爸媽安慰的過頭了,適得其反。這非但沒有停止孩子的哭泣,反讓會讓他覺得打針讓他受盡了委屈,好像打針變成了很大的一件事一般,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3. 爸媽的「激將法」反倒更像一種羞辱
「就打個針,你哭成這樣,丟不丟人?!」
這個說法,讓孩子更加委屈,明明自己承受了打針的痛苦,哭都不讓了,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打針,因為打針時自己會哭,哭了會讓爸媽覺得丟人,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只想逃避。對打針的恐懼也就增加了。
4. 爸媽的「恐嚇」
這個很多家長喜歡說,那就是「聽不聽話?不聽話帶你去打針!」
別小看這一句話,你說出來後,孩子越聽話,就說明他越害怕打針。而且經常這樣說,孩子會覺得打針是一種懲罰的手段,等孩子生病或者注射疫苗,真的需要打針的時候,他就會更害怕,產生「為什麼沒做錯事還要帶我打針?」從內心裡抗拒打針。
5. 分散孩子注意力,趁其不備
有時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說著話、聊著天,趁他不注意,一針紮下去,這也沒有給孩子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疼痛雖然並沒有那麼疼,但是這種「背叛」,讓孩子以後再去醫院或者診所的時候都是提心弔膽的,因為他害怕一不小心就會被扎針,心裡也是恐懼的。
其實爸爸媽媽如果用正確的方法幫孩子面對打針,那麼孩子會勇敢的很多,不妨試試這樣做。
坦誠相告,打針到底是什麼感受
明確告訴孩子打針是什麼感覺,相當於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這遠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面對要更能接受。就好像很多綜藝節目裡的「恐怖箱」一樣,看不到箱子裡的物體讓你去摸,摸到滑不溜秋的泥鰍,也會讓你覺得可能是條蛇。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打針會疼,但是是那種小朋友可以忍受的疼。」讓孩子做好直面疼痛的心理準備,打完之後也要問問孩子,是不是跟你說的一樣,這樣孩子會更加信服你。
告訴他打針的真正目的,讓孩子積極去面對
相比較於不聽話打針,告訴孩子打針治病更實際。之前見過一位寶媽在輸液室門口跟鬧著不想輸液的兒子商量,她是這樣說的:
你是不是很喜歡奧特曼?她兒子回答:「是,奧特曼很厲害,能打怪獸。」媽媽又說:「你身體里有細菌,他們他也是怪獸,輸液可以輸進去奧特曼哦~幫你消滅你身體可里的細菌小怪獸呢。你就能變得很強壯了。」然後孩子滿眼期待的走進了輸液室,然後還主動伸胳膊讓醫生扎針。
稱讚孩子
孩子表現的好了,一定要記得稱讚,因為你的稱讚讓孩子更勇敢,比如他相比較於第一次,敢主動伸胳膊了,這就是最大的進步,誇讚孩子,他下一次還會繼續保持,甚至還會為了更勇敢而不再哭泣,這都是教孩子直面痛苦的機會。
小寶寶聽不懂話,一定要好好安慰
小寶寶還聽不懂我們說的那些話,所以爸爸媽媽要用肢體動作,打完針後抱起寶寶,輕輕搖晃並輕拍寶寶,這其實是告訴寶寶:媽媽/爸爸知道你疼,媽媽/爸爸也很心疼你……這種肢體動作可以幫寶寶的情緒逐漸恢復至正常。
打針很多大人都怕,孩子害怕也很容易理解,爸爸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面對恐懼,讓孩子更加勇敢才是。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福林媽咪粉絲圈,來和育兒大咖還有志同道合的寶媽們一起來交流育兒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