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超兒
有句話說的「真好」,直戳老母親的內心:
「如果說英語是老母親心裡的白月光,那數學真可謂是現實中的蚊子血,躲不開又逃不掉。」
奧數、珠心算、速算.....這些特別項目孩子當然可以選擇不學,但從小學到大學的基礎數學是怎麼也躲不開的。而對我這樣以數理見長的老母親來說,對孩子學好數學又有著別樣的「迷思」。
所以,一直苦心鑽研各種學習方法和資源。但即使這樣,我在小川的數學啟蒙上還是犯了錯誤
。
估計是先前經驗的慣性影響,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更加重視訓練他的「計算能力」。在一段時間裡,他很快就熟練掌握了100以內加減法和乘除法。
卻在我認為很簡單的地方,翻了跟頭。之前,他對由小方塊堆砌起來的立體圖形,常常數不清隱含在背後的塊數、辨不清立體圖的三視圖。
遇到問題就得解決,查了很多資料之後,我才明白自己把數學想簡單了,孩子想學好數學,需要的是多元能力。
低年級的算術,和高年級的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高階段的數學,需要具備的能力根本不一樣!
算術要求的是語言能力,而平面、立體幾何等依靠的視覺-空間能力,關鍵兩者還互不相關!
在數學教育王者之一的新加坡,數學的技能訓練(俗稱刷題)被排到了最後;而以培養孩子視覺-空間能力為重點的Visual Math(視覺數學)被放在了關鍵位置。
它不但是孩子進行高階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前期數學啟蒙的重要方式。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對大腦進行掃描時發現,當人在處理數學問題時,大腦有5個部分在工作,其中有兩個部分跟視覺有關(綠色 橙色部分),而不僅僅是對抽象數字的理解、記憶和執行。
視覺數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一些具象化的東西,或畫圖,或教具來呈現數學裡的抽象概念,進而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是當今非常流行的數學教學方式,在新加坡和美國數學裡,都已經有大量的應用。
視覺數學包括兩大塊內容,分別對應大腦的兩個區域,一個負責空間想像和數量統計(比如圖一),一個是負責處理圖象符號(比如圖二)。
圖一、需要孩子大腦計算出那些肉眼可見的、以及不可見的方塊,然後才能計算數量,可通過教具進行展示。
圖二、數學當中的行程問題,用圖示方式展現。
其實,這些具象思維能力,孩子天生就有。沒有學過加法的孩子,也能說出1個蘋果 1個蘋果等於2個蘋果。
只不過,數學畢竟是一個抽象概念和思維的集合。我們在教孩子數學時,往往忽略了這項基礎能力,而過多去追求更加抽象的計算能力。
在走了彎路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教孩子數學的策略和方法,在依然重視鍛鍊孩子計算能力的同時,著力培育他的視覺-空間能力。
具體怎麼做?一種方法,之前就推薦過,新加坡數學(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有,只不過他們似乎強調的更多些)倡導的建模方法。
另一種方法,早在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時代,就被倡議和廣泛採用過的——數學教具法。
教具獨特的特性(科學性、針對性、可視性、完整性),特別是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理解所講內容,一直以來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的經典教具固然好,我又找到了一些更加有趣的新版本。為了提高針對性,我還特意買了一整套小學數學課本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根據知識特點和課標要求,又在其中進行了篩選,最終選擇了這幾個先推薦給大家。
適用年齡:3歲
對應知識點和數學能力:
初級:認識數字、建立數量關係(分類、歸納、邏輯推理、手眼協調);
中級:比大小、加減法、寫個數、測量;
高級:乘除、周長、面積、幾何圖形拼接及觀察三視圖(幾何空間思維、邏輯推理)。
特點:循序漸進的題卡。
玩法:(因為太多了,舉例說明)
1.數的理解
小學課標要求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從十,然後過渡到百、然後到千、萬這種大數。
實際教學中,也常常利用圖片或教具進行教學。
這套教具里的積木和題卡的結合,能讓孩子更加容易地理解大數概念。
2. 運算卡
一年級這樣的習題,隨處可見。
運算卡的本質其實就是新加坡數學的建模方法,一方面將抽象的數學計算轉化為孩子可以看得見的畫圖模型,更形象、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又將實物加減轉化為有一定抽象程度的數學模型,幫助孩子實現從具象向抽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