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只要你這次考好了,我就給你買個遊戲機。"
"要是這次能得到第一名,假期就去三亞玩兒。"
"你就專心準備比賽吧,只要這次能奪冠,媽就給你買雙名牌鞋。"
類似這樣的話,我們經常會在家庭中聽到。很多孩子其實都是一直被"獎勵"長大的,小時候,好好吃飯,就給買玩具;上了幼兒園,好好學習,就給小貼紙;好不容易上了學,成績好不好,全取決於給的獎勵是不是有誘惑力。
父母更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
很多父母都覺得這樣的方式並沒有問題,給孩子買什麼都好,只要能實現目的就可以。短期來看,幾次物質獎勵就能換來孩子的進步,是值得的。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見過的獎勵越老越多,我就會發現,這種獎勵式教育對孩子而言,壞處遠遠大於好處。
許多父母可能會覺得疑惑,獎勵怎麼還成壞事兒了呢?平時上班,單位不也是靠著獎金和假期來督促大家好好工作嗎?但是,對孩子來說,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會降低孩子自主學習的慾望,讓孩子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獎勵上,從而完全忽略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對噪音特別敏感的老人,一群孩子每天在小區里踢垃圾桶發出的聲響,讓他煩躁不安。
多次勸說未果,他想到一個好辦法。
他問孩子們:"你們踢垃圾桶是不是很快樂?"孩子們回答:"是"。
他又說:"每天給你們一塊錢讓你們在固定時間踢垃圾桶,你們願意麼?"
孩子們回答:"願意。"
在之後的日子裡,按照約定俗成,孩子們在固定的時間裡踢垃圾桶,老人按規定給他們每人一塊錢。
一段時間後,老人說自己收入變少了,只願意給5毛。
孩子們一聽錢少了一半,變得不開心,踢垃圾桶的勁頭也明顯鬆懈。
再過一段日子,老人對孩子們說:我現在沒有收入了,沒有錢給你們了,等我以後有錢了再說吧。
孩子們垂頭喪氣地說:"那怎麼行,一分錢不給,誰還願意踢。"
從那以後,孩子們再也不願意去踢垃圾桶了。
明明孩子原來很有熱情,但是最後去主動放棄,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獎勵,老人用獎勵毀掉了孩子們的樂趣。
其實,父母用獎勵來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以為是獎勵激勵了孩子,但是,這種行為卻無法長久維持,一旦沒有了獎勵,孩子們就會退回到過去。
一旦失去獎勵,孩子的行為便會退回到過去
首先,物質獎勵讓孩子變得功利,從而缺少內在的動力。
獎勵在一開始的時候,會對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這種吸引力其實是一種外部的驅動力,孩子為了得到物質而努力,而不是為了努力而努力。
時間久了,物質對孩子的吸引力就會下降,或者說,父母需要提供更大的物質刺激,才能讓孩子重新產生動力。沒有物質不行,物質太少不行,沒有吸引力的物質也不行。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內在的動力,沒有物質刺激,孩子也就不會努力了。
物質刺激成為了孩子努力的唯一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召集了一群人參加自己的實驗,進行答題。一開始,實驗是沒有獎勵的。之後,他將這群人分成兩組:一組是回答問題有獎勵,另一組依舊沒有獎勵。
一段時間之後,他告訴兩組人,大家可以休息了,當然如果願意,也可以選擇繼續答題。只不過,此時答題也是沒有獎勵的。
結果,有獎勵的那組人,在休息時間很少有人繼續答題。而沒有獎勵的那組人,在休息時間答題的仍然有很多,因為他們對答題本身十分感興趣。
這也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外在報酬和內感報酬同時存在時,外部的激勵不僅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動力,還會明顯地削弱內在動力。從而導致孩子不會發自內心地去建立良好的行為。
一味地依靠外部刺激只會讓孩子失去內在動力
其次,物質獎勵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也會覺得,父母獎勵的其實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我的一個行為。我考試考得好,所以有獎勵。但是,平時我表現非常好,只要考試成績不好,我就不會有獎勵。還就會疑惑,父母究竟愛的是我這個人,還是我的考試成績呢?
慢慢地,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消失,畢竟世界上沒有無條件的愛,連父母的愛也不是無條件的,沒有好的成績,愛也就沒有了。
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與信任感
不僅如此,物質獎勵會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平等關係。當物質成為了一種獎勵,父母與孩子之間本來平等的關係,就會變成一種給予與被給予的關係。
甚至更像是馬戲團馴化動物一樣,馴獸師給予動物獎勵,動物負責表演出相應的行為,這完全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而不是孩子的主觀意願。那麼,孩子與父母也就不再是平等關係了,授予與被授予,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都是處於下風。
物質獎勵讓孩子的努力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既然如此,獎勵就是不可以用的嗎?當然不是,獎勵這種方式可以用,但是,父母在用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世界大腦可塑性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阿爾瓦羅曾經提出過5種幫助大腦平衡發展的工具,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激勵孩子"。但是,父母要知道如何獎勵孩子,在什麼時間獎勵孩子。而在這之前,父母就要先了解,獎勵與大腦之間的關係,只有了解了運行機制,才能更好地通過獎勵來激勵孩子。
一般來說,當孩子被獎勵是,他的大腦就會分泌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而多巴胺與人的情緒和感覺都有很大的關係,它會向我們傳遞出興奮以及開心的感受,同時還會讓孩子的大腦將已經完成的行為與滿足感聯繫起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和孩子提到獎勵,孩子就會興奮,從而促進產生良好行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