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作者:CUP       2019-06-10 12:12:02


世界心靈島——汕頭·南澳島。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而過,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山海相映、風光旖旎,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十分宜人。南澳的旅遊資源具有"海、山、史、廟"立體交叉特色。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青澳灣是我國少見的淺海沙灘,沙質潔白,海水清凈無污染,是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南澳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目前已發現文物古蹟50多處,寺廟30多處。逛遍了南澳島的山山水水,灣灣灘灘,兜兜轉轉,今天轉到南澳曾經最為輝煌的產業之一——製鹽業——的大本營:南澳鹽場。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滷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滷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

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這種根深蒂固的起源環境塑造了我們最基本的身體機能模式——生物要維繫正常的生理機能,就必須維持體內滲透壓平衡,對於海洋和水中生物來說,它們可以通過與水體的滲透壓交換來達成這個目的,但對陸地生物來說怎麼維持呢?用水和鹽來平衡。這種人人需要的物質就成為了人類發展的驅動力之一,人類歷史可以說就是一場鹽與鐵的發展史。

而在南澳島上八千年前就有人類生活,科學考證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海鹽作為重要的生活物資和經濟物資,在南澳的生產歷史也是非常之久遠的。

現存到如今的就是隆澳鹽場的大片鹽田,這個鹽場共有鹽田1300多公頃,是後宅鎮3個鹽村,共1000多人口賴以生存的土地。向海為田的潮汕人除了漁業,還有靠著這浩瀚的大海、廣袤的灘塗、茂密的鹽嵩草,煮海為鹽的生計。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海洋這煮鹽取之不盡的「糧倉」依然寬廣無邊,而現如今煮海為鹽的景象可算是蕭條。往常情況下,如果天氣好,鹽民們凌晨三四點就要出工,將早潮的海水引進鹽田。經過幾個池子的沉澱、蒸發、再蒸發等多道程序,一片繁忙興旺。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對於鹽農來說,每年氣溫最高、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節。光照越猛烈,曬出來的鹽品質就越好。當然,也是鹽農最辛苦的時候。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曬鹽是靠天吃飯的工作,雖說南澳一年四季都可以曬鹽,但是陽光最猛烈的七月、八月、九月,對曬鹽人來說是黃金季節,這時也是南澳的旅遊旺季。因為曬鹽飽受天氣變化無常的影響,而且曬鹽的收入太低,平均一個曬鹽人一年的收入才六、七千塊,導致越來越少人從事這個古老的行當。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在南澳,擁有20到30年製鹽經驗的鹽農不在少數,但多數已退休。現如今的年輕人也都不願意再從事這費力還沒有收益的工作,最年輕的鹽農都超過50歲了。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人力愈加稀少,鹽田的管理越來越不到位,不少鹽田逐漸荒蕪,其他各種行業對土地的占用,加上製鹽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令南澳傳統製鹽業的發展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頸。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鹽民們有一句口頭禪,用以自嘲自己的身份——「工不工、商不商、農不農」。他們既沒有工人的福利,也不能像商人一樣自由買賣,也沒有享受到如農民一般的優惠政策。鹽是國家「三統」物資,至今仍實行「食鹽」專營政策。目前,南澳縣全縣有鹽田2000公頃左右,其中,隆澳鹽場有1300多公頃,深澳鹽場有700多公頃。比起上世紀90年代初,鹽田面積減少了400公頃左右,但是「面積的減少遠不如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員減少的幅度大。」當地一位鹽務局的領導如是說。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這樣一個數千年傳續的行業,這樣一個仍然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一步步走向沒落。如同滄海桑田一樣,這個人世間不變的只有變化而已。很多沿海產鹽之地也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福建有的鹽田走精製路線,創新產品;大連有的鹽田把製鹽變成了一個可以參觀體驗的旅遊項目……就連以海捕鮮魚和活性海鹽自然長時間發酵的初湯潮汕魚露都在一群有志青年的努力下繼古法而揚新,創新法以妙用了。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不變的真味,需要更多參與者和有心人的思索和努力。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品傳統味道 感受千年民俗文化 樂享端午假期美好時光


絕美甘南!隱藏著一生不可錯過的8個人間仙境,美得驚世駭俗


旅遊景點的景泰藍鐲子和高大上的景泰藍國禮到底有什麼區別?


江西廬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全國各省最高峰排名,你的家鄉最高山峰有多高?


黃河入海處的保護與發展


錢包漸瘦人不悔:這家一座難求的杭幫菜,每口都是紙醉金迷的味道


炸酥肉,用麵粉還是澱粉?牢記這3點,炸好的酥肉又香又脆不回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