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楊絳先生96歲時寫的《走到人生邊上》,裡面有個小故事很讓我感慨,在她快過10歲生日的時候,除了親人外最喜歡的勞神父,送給她一個白紙包禮物,並且告訴她:「這個包是我給你帶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記住:你得上了火車,才可以打開。」在經歷各種「誘惑」後,終於在上了火車後,迫不及待地從十七八層的廢紙里,剝出一隻精緻美麗的盒子,那是一盒巧克力糖。她和2個姐姐以及同行的人每人一顆,剩下的,大姐把盒子蓋上說:「這得帶回家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吃了」。她點頭答應,而且覺得自己雖然是個饞孩子,但能和父母家人一起分享會更好吃。
小時候的楊絳覺得那是勞神父勉勵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貼上十七、八層廢紙,是為了如果受了誘惑,哪怕拆了三層、四層,還是有反悔的機會。
直到90歲想起這事兒才突然明白,勞神父的真正的用意,是一心希望她把那盒糖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分享。
現實中,當一個孩子不懂得分享,一定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就會處於邊緣地位,人生格局也將會受到極大的局限。我曾帶過一個兵,半夜發現他在被窩裡偷偷地吃西洋參,我問他為什麼老吃戰友們的東西,自己的卻不能和大家分享,他說媽媽告誡他,西洋參很貴的,要偷偷地吃,在那樣火熱的集體里,這人後來一直是最孤獨的。
想想我們為人父母的,都是把最好的東西毫無保留地給予孩子,卻忽略了對孩子在被給予的同時也要學會給予的教育,如今社會上那些「啃老族」,逃避贍養義務的人,只知道索取和逃避愛的義務,子不孝父之過,難道他們與父母的教育無關麼?父母作為孩子最好的第一老師,行動就是無聲的教育,不教育孩子懂得分享甚至是無條件的溺愛,其實是在坑孩子,要知道,接受父母的愛是孩子的權利,而愛父母也是孩子的義務。
懂得分享,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