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必定是偉大的雕塑家和畫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畫家,他只能算個建造者。」
——貝聿銘
今天書影君給大家介紹一本比較罕見的建築類書籍——《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與其他圖文相結合的建築書不同,這本書在介紹每個建築的同時,還給大家展示了整幢房屋的穿牆透視圖。
這是我們平時即使去旅遊景點也看不到的視角,其中的細節之精巧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獨運。
一起來看一下吧~
獨樂寺觀音閣
它沒有一顆釘子,
它是中國現存於世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它是承接唐宋兩代風格的獨一無二的建築瑰寶。
它就是位於天津薊縣的獨樂寺。
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於遼代重修。
獨樂寺是一座空桶式木結構樓閣,這樣建造只為容納一座高達16米觀音像。
這座觀音像神態莊重,直入大閣頂部的八角藻井。她的頭上還生有10個小頭像,故又稱11面觀音。
她是我國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古代樓閣不易抗震抗風,流傳下來的已經不多見。但1000多年來,獨樂寺經歷了28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
和其他寺廟名字的氣魄恢弘不同,這座寺廟取名「獨樂」,寓意「佛家清心寡欲,獨以普渡眾生為樂」。
清心寡欲、內心平和應該是普通百姓內心追求的最大的幸福吧。
隆興寺摩尼殿
宋代建築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獨一無二的「抱廈」結構,國內已罕見。
位於河北正定縣,始建於隋朝,原名藏龍寺。在唐朝易名隆興寺。
其中的摩尼殿的平面局部非常奇特,在四面入口出都有凸出的空間,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被稱為「抱廈」。
屋頂的山面(「人」字面)向前凸出,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建築風格,但可惜在國內已經很少使用,反而在日本被發揚光大。
比如日本赫赫有名的「天守閣」。
顯通寺無梁殿
無梁殿,顧名思義,沒有一根樑柱,因為它全身都是用磚瓦砌成。
中國的燒磚技術在明代達到了頂峰,產量大增。大量磚瓦結構的建築也因此應運而生。
在軍事上明初開始用磚瓦修長城;在民居上北方百姓開始建造窯洞;在寺廟上則體現為開始出現了無梁殿。
位於山西五台山的顯通寺的無梁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座。
無梁殿雖不同於傳統佛殿木質風格,但古代中國的能工巧匠們用磚瓦把木頭能做的構建,換成磚瓦都能一一實現。
而且無梁殿諧音「無量殿」剛好和佛教的「功德無量」相得益彰,深得佛教徒和百姓歡迎。
佛宮寺釋迦塔
這是現存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全木結構塔式建築。
整座塔採用的斗拱法有54種之多,有「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之稱。
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清寧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整座塔無釘無鉚,純木質結構。塔高67米,底層直徑30米,呈平面八角形。
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它的構造極為複雜,看上去只有五層,但其實每兩層之間暗夾一層,實為九層。
普寧寺大乘閣
從康熙開始到乾隆結束,清朝的皇帝們前赴後繼在承德避暑山莊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喇嘛寺院群,稱為「外八廟」。
這些寺廟的建築採用了漢、臧、蒙等多種風格,反應了清代時期中國文化的包容力。
而在裡面的大乘閣中,有座世界上最高大的木雕佛像——22米的千手千眼觀音巨佛最引人注目。
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佛像共計42隻手臂,除去合掌的雙手外,其餘40隻手都持有法器。
敦煌莫高窟
提到佛教的建築藝術瑰寶,怎麼能不提敦煌莫高窟。
走馬觀花的人看莫高窟會覺得那隻不過是山里挖幾個窟窿而已,但其實沒看到內部結構。
莫高窟第96窟的彌勒佛高達33米,相當於10層樓那麼高。建於初唐。
包圍著佛像的漢式九層飛檐於20世紀30年代重建。初建時只有四層,後來經過歷代修繕,到了1935年改成了九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