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寶寶學會自然入廁,學會這些從此和」尿布「說再見

作者:CUP       2019-10-19 00:46:12


"

本文由媽媽育兒大常識原創首發,如有轉載,敬請標明!

許多寶寶視上「廁所」為畏途,寧可整天穿著尿布,再不然就是一為他脫下褲子便哭鬧不止,令父母頭疼不已、無計可施。其實幼兒從穿尿布發展至自己入廁的過程,是相當自然且有一定、漸進的發展模式。所以,如何以幼兒生理自然發展為基礎標準;適時輔助他培養良好、規律的入廁習慣,則是父母必須正視的一項課題。

當您的寶寶準備接受入廁訓練時,你可能因為自己是職業婦女,沒有時間訓練而苦惱。其實,訓練寶寶入廁也只需1天的時間便可達到訓練的目的。所以,尤其是新手媽媽,可挑選一「良辰吉日」為訓練日,並注意下列事項:

訓練入廁前的基本條件:當您發覺可以開始訓練寶寶入廁的時候,請注意,別太心急!應先觀察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生理髮展以及他走路是否平穩(能否自己走到便桶旁)等。這些條件具備後,再為他進行入廁訓練,如此才不致增加寶寶畏懼感。

多大的寶寶可開始訓練:有許多父母並不清楚,何時可開始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一般而言,大便的訓練在一歲半;而小便則是在二歲半。為何小便訓練比大便訓練的時間要晚呢?主要是幼兒膀胱自我控制功能,需至此時才會慢慢發展完成。但不能一概而論,仍應視寶寶生理與心理各項發展、學習情形。作為評價指標。

怎樣才算訓練完成:這裡有一個完整的訓練公式:表達動作(脫)入廁動作

(穿)如果是再大點的孩子,則可訓練他按下抽水馬桶和洗手清潔。

父母態度舉足輕重:在整個訓練過程,父母的態度表現,足以影響寶寶往後入廁習慣及心態,即使寶寶表現並不理想,也不要怒言相向或打罵。因為他也僅在學習階段,不要給他過多壓力,讓他感覺上廁所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在訓練過程中,初期可能會碰到許多令人泄氣的狀況,如:昨天才訓練成功,順利的尿在便桶,今天又不小心尿濕褲子;已經訓練成功一段時間,但卻不小心將「大便」便在褲子裡等。但是,請勿輕易放棄,只要你把握重點,並以愛心、耐心陪著孩子學習,相信定能很快地進入情況,成功地達到孩子自己入廁的目標。

觀察:如果你黨得寶寶到了可訓練入廁的時候,但又不是很確定,這時你可觀察寶寶經過一晚睡眠至隔天時尿布是否仍是乾的或是白天尿濕次數明顯減少時便可開始訓練。

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利用寶寶模仿力強及好奇的特性,讓他觀看爸媽入廁的情形,如:男孩學習爸爸站姿;女孩則是坐姿等。之後可問他要不要、想不想便便或尿尿。

共同的語言:訓練者與被訓練者之間必須有彼此了解及可溝通的共同語言,如嗯嗯臭臭、尿尿等。多喝水為了讓寶寶儘快完成訓練,訓練時,可讓他多喝些水,了解一旦感覺有尿意,應該立即去上廁所。

訓練時間:會有幾種情況不適合作為開始訓練的時間:生病時。如感冒,特別是泌尿道感染。情緒不穩時,晚上絕對不宜訓練,白天是最佳時機家中有客人造訪時,也不要訓練。

指定地點:便桶擺設的地點最好選定通風、陽光充足的位置客廳是最不理想的地點,因為造成吸引、轉移注意力的誘因過多。

便桶還是玩具:寶寶便器的選擇,最好是傳統造型,而不是花花綠綠、造型可愛的便器,免得使寶寶轉移注意力、玩了起來,忘記上廁所這件事。

提醒:當寶寶在入廁、坐上便桶後,父母應隨時在旁註意、觀察,若太久仍未入廁,此時父母可提醒他,若超過5分鐘仍未完成,可讓他起來。表示哦!原來寶寶並不想尿尿。

鼓勵:寶寶若順利入廁,父母應該給予鼓勵,如給予糖果等,讓寶寶了解上廁所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家人態度要一致:常常當媽媽在訓練寶寶入廁遇困難時,家中長輩可能護孫心切,而表現出反面的態度,也會加大訓練者訓練時的困難程度。另外,若是職業婦女則應事先和保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進行訓練的效果較好。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教您用三十六計教出好兒女


女兒吃零食,喂了爸爸一口,把手抽回來一聞:太臭了,不要這手啦


懷孕後,女性身上會散發著這3種「異味」,過來人一聞就知懷孕了


寶寶張口說話晚?可能是這些原因,別錯過了語言發育黃金期


中國家長的「因材施教」說了很多年,但真正懂得人,卻很少


6歲還在讀繪本?那你就錯了,三步教會你如何讓孩子愛上文字


遛娃神器變成「奪命繩」 | 逼停了地鐵,還差點要了2個孩子的命!你還在用嗎?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二胎,並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