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一提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因材施教,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比較安靜,而有一些朋友是比較活潑的。所以,他們的學習模式、接受教育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正是\"因材施教\"重要性的最好體現。
然而很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雖然總是將\"因材施教\"掛在嘴邊,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會去做這樣一件事情。朋友小雅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雅的孩子從小就比較好動,很多時候會把學習和玩樂結合起來,如果要求孩子一直坐在書桌前看書,孩子的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出現走神、搞小動作等情況。小雅雖然知道自己的孩子與一般孩子不太一樣,需要用比較特別的教學方式加以教育,但是由於工作上的繁忙,這件事情一度遭到擱置,甚至到了孩子該上學的年紀都沒能得以解決。所以小雅決定將教育孩子的責任交付給學校的老師,她認為老師比較有經驗,肯定可以帶好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弄清楚如何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之前,父母們需要明確,根據學習特點,孩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那麼,這三類孩子各自都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又該針對性地採取哪種教育方法呢?
聽覺型的孩子在學習方面主要是通過聽覺來接收重要的知識信息,達到一個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看書時必須大聲朗讀才能完成閱讀、有些孩子在聽了別人講話以後很快就能模仿他的語音語調進行複述等等,這些都是他聽覺型孩子所獨有的行為。
此外,聽覺型孩子由於對聲音的高度需求,所以在安靜的環境之下反而難以適應,容易出現走神的現象。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邊聽音樂邊進行學習。
聽覺型孩子的學習是相當依賴音頻的,因此在對這一類孩子進行針對性施教時,可以通過購置磁帶、播放輕音樂等方式來促進孩子的學習。
視覺型孩子
視覺型孩子顧名思義就是對具象的事物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如果給這一類孩子進行一些抽象內容的講解,他們往往會表現出迷惑、不解,但如果這些抽象的內容能夠轉化為具象的事物,那麼孩子可以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十分快速地掌握。
視覺型孩子最為突出的能力莫過於強大的觀察比對能力。這種觀察力能讓他們更加敏銳地注意到其他孩子常常忽略的細節,在進行一些比較考驗細心的事情上,他們擁有獨特的天然優勢。
因此,在對這一類孩子進行教育時,可以通過準備一些教學模型、插圖等方式來讓孩子對知識點能有一個觀感層面的認知,這對孩子更快地掌握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動覺型孩子
動覺型孩子對於肢體語言的需求是遠遠高於常人的,他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更好地理解、記憶知識。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背誦課文或是閱讀書籍時,往往不能十分安定地坐在桌子前,而是需要不斷地來回走動,並且伴隨有一定的肢體運動。這其實就是動覺型孩子進行知識記憶時所表現出來的正常反應。
對於動覺型孩子而言,針對性的教育其實相對簡單一些。只需要將希望傳達給孩子的知識通過一定的肢體語言加以表達,並且不去限制孩子通過肢體語言加以強化,那麼孩子就能很好地將知識牢牢掌握。
在明確三類孩子各具特色的學習方式之後,父母需要明確的另外一點是,真正能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的,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培訓機構,而恰恰是父母本身。
根據上文所述,孩子的學習方式雖然只有三類之分,但是這三大類別都表現出顯著的特徵,並且這些特徵是很難找到交集的。因此,無論是學校大規模的課堂教學還是輔導機構小範圍的成績拔尖,都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孩子的特殊之處,因此往往做不到\"因材施教\"這一點。
但是父母卻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大多數的父母都只有一兩個孩子,這在數量上已經遠遠少於學校或是輔導機構。所以父母是完全有能力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制定不一樣的教育培養計劃的。
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遠遠超過老師與培訓機構,這一點無可置疑。因為不論是老師還是培訓機構,對於孩子的了解大多數時候只是停留在學習層面上,而很少涉及生活方面。在有限的相處時間裡,他們很難將每一個孩子的性格、脾氣都摸索透徹,即便知道孩子是什麼樣類型的學習方式,也很難制定出完全適合孩子的專屬學習計劃。
但是父母不一樣,最有資格表示了解孩子的人,非父母莫屬。因此,父母往往能夠制定出一份高度契合孩子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並且這樣一份計劃孩子更加能夠接受。所以,在\"因材施教\"的問題上,父母不但不應該將責任推卸給老師或是教育機構,而且要主動承擔起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的責任。
那麼,關於\"因材施教\",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預估的效果呢?
不同學習方式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老師無法滿足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求,但是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儘可能地給自己爭取需要的學習條件。
舉個例子,對於聽覺型孩子而言,有些時候老師可能不會將知識點加以複述,而是以板書的形式加以展示。這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如果老師只是展示板書,那麼可以在記筆記的同時,自己小聲地將內容講一遍,以達到通過聽覺接收信息的目的。
利用課餘時間充分發揮孩子特質
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是很難發揮自身學習特質的,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孩子課餘的時間來發揮這些特質。例如有些時候,老師在授課時並不會給孩子展示一些具象的圖片,而是僅僅通過文字描述讓孩子自己發揮想像力。這對視覺型孩子的學習是有一定影響的。但在課餘時間,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利用網絡或是其他學習資源來獲取需要的圖片,通過具象的觀感來強化自身對於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教育孩子不能隨心而為
學校不比家裡,雖然要儘可能讓孩子保持自己的學習特質,但有些時候也要注意分場合,不能隨心而為。例如動覺型孩子在學習時,雖然渴望能通過肢體語言來接收信息,但是顯然課堂是不允許這樣一種隨意的行為出現。因此,孩子應該學會自我管理,不能為了自己的學習而影響到老師的授課與他人的學習。
我是海馬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