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本來我們國家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就很不擅長表揚讚賞孩子,近年來流行的打擊教育就更讓有些家長「免開尊口」了。打擊人多容易,在孩子驕傲自滿的時候,兜頭一盆涼水澆下來就行了。但是要夸孩子,在有些家長看來太難為情了,張不開那個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和認可是非常重要的,適當打擊是可以讓孩子學會謙遜,不驕傲自滿。但是家長們常常關注到打擊教育中的「打擊」,卻沒看到「教育」。導致過於重視打擊,對孩子起到了反效果,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家長太過輕信「打擊教育」,只能越罵越「挫」。
孩子越「夸」才能越「好」
很久之前聽過一個故事,說是養了兩盆一樣的花,放在一起。一盆整天對它說讚揚的話,「你開花的樣子一定很漂亮」「連葉子都這麼美」;一盆整天對它說一些惡言惡語,「這盆花肯定很醜」「一看就開不出幾朵花」。結果每天接受讚美的花,長得越發茁壯,花開的又美又繁盛。那盆整天接受負能量的花,最後慢慢枯萎,花也沒開就死了。
這個故事可能不一定科學,但是它折射的道理卻是跟養育孩子是一樣的。整天在積極陽光的環境中薰陶,那麼成為的也將是更好的樣子。每天離不開打擊抱怨的負能量,最終也會被這負能量所侵蝕,消耗。
「夸」代表的是一種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每天「夸」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朝著家長期望的方向成長,這是「期望照進現實」,是教育中的「期望理論」。
羅森塔爾最初把這個效應實施在了課堂上,以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實現了這個期待照進現實的預言反應。也證明了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完成的也越好。
既然在課堂上已經被應用,在家庭中其實更為適用。家長作為和孩子相處最密切的人,也是孩子最信賴的人,孩子也就最需要家長的認可。當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讚揚之後,會從心裡湧出一股自信,接著面對家長的期待時,也就更有積極的動力去達到,避免家長失望。
孩子年齡越小,「期望效應」越適用
在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研究實驗中,發現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容易受到這種「期望效應」的影響。
這是因為,孩子年齡越小,對於「心理暗示」的反應就比成人越強,因為潛意識的質疑很弱,就很容易受到暗示。這跟暗示者也有很大的關係,處於孩子的教育主導方的不是老師就是家長,這兩種身份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權威」的象徵。
一般說來,孩子對於「權威者」的服從心理是無意識的。只要暗示者的權威身份越高,就比如家長,孩子對於其信賴感越強,受到的暗示的影響也就越大。
因此,當家長總是對孩子發出肯定和讚揚的時候,孩子自我的認同感就隨之上升,加強了自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之,當家長對孩子持續性的挖苦、打擊和諷刺的時候,孩子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也會對自身認知錯位,對自己下一種「我不行」的結論。
在生活中,家長如何運用「期望效應」?
1、首先創造一個積極的家庭教育環境
孩子在上學之後,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學校度過,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時間會變得很少。在這僅有的下班後、放學後的空暇時間裡,家長要儘量為孩子創造一種積極的氛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難免要問到學校的情況,家長要多多鼓勵孩子,為孩子的學習提出建議。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幫助,而不是只會對孩子表示不滿。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都在發展,家長要以讚賞的眼光,支持的態度鼓勵孩子。讓孩子意識到在家長心中的價值,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汲取力量。
2、其次肯定孩子之後,設定合理的期望值
這就跟對孩子的獎勵機制是一樣的道理,對孩子表示出期待之前,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家長對他是肯定的。由於信任孩子的能力,才會抱有期待,確信孩子能達到。
在對孩子表示肯定之後,孩子會重新擁有動力,變得無比自信。在這個時候,家長適當的向孩子設定一個期望值,暗示孩子是擁有這個潛力的,並且也向孩子傳達了一種「你還可以更好」的信息。這跟平時提要求,定標準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做,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同時也起到了打擊教育中「打擊」的作用,但方法要柔和很多,孩子一樣能認識到自己是需要進步的。
在這個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社會裡,競爭愈顯激烈,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連家長都吝嗇於「誇獎」,那麼孩子在嚴苛的環境下,也會以焦慮和消極的態度去應對。多夸孩子,學會「夸」孩子,孩子才會在滋養之下長得越發積極陽光,就像向日葵跟隨太陽,孩子也渴望誇獎。
-----------------------
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