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在街上偶遇小時候鄰居家很好的小夥伴,好多年沒見,仍然能見到她年少時眉頭緊鎖的樣子。
小時候的她每天也是眉頭緊鎖、憂心忡忡的樣子,她家裡孩子有一個小弟弟,她的媽媽每天也總是怨聲載道的抱怨生活的困苦,一邊盡力的供著她和弟弟上學,一邊還天天的和她們「哭窮」。
後來高考的時候,她的成績還算不錯,可是媽媽每天都嘮叨說供兩個孩子一起上大學太費錢,家裡一個人掙錢不容易等等。懂事的她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竟悄悄的撕掉了。
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為了供弟弟上學,然後背起行囊出去打工去了。至今還能記得和她分別時的樣子。而今再次見到她,看到她衣著光鮮,手裡拿著最新款的蘋果手機,背著名牌包包,心裡還有稍許的欣慰。
她發現了我在打量著她,她笑了笑說:「看,我這身衣服,我現在就喜歡買買買,不停的買,想過幾次剁手,可還是板不住啊!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窮日子過慣了。」她的臉在笑,可眼裡卻有些模糊。
很多家長認為,跟孩子「哭窮」,能讓孩子「合理消費」
不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小時候,現在仍有很多孩子有這樣的經歷:
每次去超市或者去商場買東西,每每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旦張嘴跟父母要的時候,有的父母便會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拒絕孩子的請求,但是通常都會以「價格太貴」作為理由拒絕孩子。
每一次孩子戀戀不捨的將自己喜歡的物品放回原處之後,內心的不舍與心動,是即便日後真的擁有後,那份最初的心動也不再有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花錢買這沒用的東西幹什麼?」「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掙錢容易嗎?」「我和你爸省吃儉用的為了誰?」……
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內心通常的想法都是讓孩子不要學著花錢大手大腳,可是父母這樣壓制孩子的慾望,讓孩子不敢隨便和父母要自己想要的東西,讓孩子從小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民間有句老話叫「富養閨女窮養兒」,而且被很多父母奉為至理名言,甚至有的父母還言之鑿鑿的認為,「我們都是這麼被養大的啊!沒什麼問題啊!」
「現在好東西那麼多,一天要這要那的,我一個月掙多少錢才能滿足他啊,每個月在孩子身上的固定消費都快趕上我一個月工資了,還是該省則省吧,可別讓孩子從小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總是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哭窮」的父母,只會讓孩子的性格因長期壓抑變得暴躁,會生活和學習也沒有缺乏了興趣,這樣的孩子內心也同樣卑微。那些所謂「窮養」孩子的父母,殊不知,如此這般的教養卻是在潛移默化中限制了孩子的生活層次,更是賠上了孩子的未來。
可是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是這樣理解父母「哭窮」的
在網上曾經看到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說:
「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你哭窮,向你灌輸窮的理念,然後你會一直自卑到骨子裡;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每花一分錢就陷入深深地自責,容易變得小氣愛斤斤計較;買稍微貴一點的東西都會內心不安好久,捨不得出去玩,導致圈子變小見識短淺;接觸到一些消費水平高的人,就會感覺自己與對方不是一類人,從而不敢與對方接觸……」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灌輸這樣的理念,孩子真的會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是個窮人,這種窮是刻進骨子裡的窮,如論將來的生活無論多麼的富足都不能改變刻進骨子裡的自卑。
被父母從小「哭窮」的孩子,長大後心裡缺少底氣,低人一等。
孩子小時候對什麼都是新奇的,對於那些沒見過或沒擁有過的東西,小孩子會滿懷期待的想去擁有,那些喜歡哭窮的父母,會告誡孩子「東西很貴,我們買不起」為由拒絕消費,時間久了孩子就不得不去克制自己內心的需求,不讓別人知曉自己的想法。
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是否昂貴也不敢輕易表達想要的想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失了底氣」,無形之中將自己的層次降低。生活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卑微進骨子的貧窮。
被父母從小「哭窮」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因小失大,錯失良機
但父母整日的在孩子面前「哭窮」,當孩子慢慢長大明白金錢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他就會懂得貧窮已經成為家庭的一個最大的難題,影響到生活甚至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未來人生,那麼孩子就會處處小心翼翼。
當各種小心翼翼聚集多後,孩子會因為省錢,自卑,躲避會與人生中很多寶貴的機會失之交臂。
有多少家庭因為學費讓本該有前途的孩子失去了前途,讓本該能改變家裡命運的機會錯失掉,在昂貴的學費面前,中斷了孩子的本該光明驕傲的一生。
那些過於在乎金錢的人,在人生的岔路口,在人生中重要的選擇機會面前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被父母從小「哭窮」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報復性消費。
《西虹市首富》很多人都有看過,電影中的王多魚就屬於暴富後的報復性消費。
從小被父母哭窮的孩子,一旦自己擁有了經濟獨立的權利後,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亂花錢」,也就是這裡說的「報復性消費」。
家裡一個同輩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小時候即使想吃一串雪糕都需要被叔叔和嬸嬸一頓批評,買根鉛筆都需要深思熟慮,更別提花裙子和好看的頭花了。
現在終於上班了,工作不錯薪水也算高,可是日常消費缺少的可憐,而有時有會花巨資買手機,買昂貴的化妝品等。
妹妹說,每次在付款交錢的時候心裡慢慢的負罪感,小時候被父母訓斥的情景就會再現,心裡像有一塊大石頭一樣。可是在付款的時候每次輸入密碼的時候用盡最大的力氣去按鍵,她自己也不知道再和誰較勁。
避免孩子形成「報復性消費」,家長責無旁貸
父母們要知道,家庭的貧窮和富裕是不需要染給孩子買單的,我們即便給不了孩子富裕的生活,也要給孩子富足的靈魂。
生活的貧窮不能阻擋孩子擁有一顆勇敢的心,讓孩子長大成人後,可以有勇氣說,「我喜歡奔馳,將來有一天我能憑本事買得起它!」
孩子爭取的世界觀,正確的金錢觀是從小培養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貧與富帶給我們的是物質生活,而愛和高尚的靈魂是父母給予的,父母的愛和支持才是孩子堅定信心餓動力來源。
《奇葩說》中的那個學識淵博的詹青雲被很多觀眾所喜愛,她從小成長的環境是貴州的山區,貧窮並沒有讓她的家庭而選擇放棄她,貧窮的家庭並沒有讓她前進的腳步停滯。
在上學期間,詹青雲敢於借一百多萬,去哈佛讀學位。對於她來說,知識遠比金錢更重要,「知識改變命運」在她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真正的做到了「寒門出貴子」。
薛兆豐教授評價詹青雲說:「她貧,但是她不窮。」父母不能讓孩子在金錢面前迷失自我,失去尊嚴,變得卑微,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遠比眼前的利益更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富養」不可提倡,但「哭窮」也同樣不可取。孩子的成長絕不能讓貧窮變得有負擔。
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優良傳統,但這只是對孩子的教養的教育,而不是外在物質的限制。孩子的教育不應為物質和金錢所限制,父母要為孩子支撐起一片廣闊的天地。
今日互動:你也會對孩子「哭窮」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青檸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