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內向的孩子比改變他們重要100倍

作者:CUP       2019-09-09 23:02:03


"

在社會交往中,孩子們的表現是不同的,在群體中,有的孩子比較善於表達,有的孩子就表現得少言寡語;在與同伴相處中,有的孩子敢於拒絕和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去拒絕,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們會不自知的把欣賞的眼光投向別人家的孩子,然後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內向】,別人的孩子就【外向】,家長內心糾結萬分,就特別想要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本篇文章希望與讀者一起積極地理解【孩子的內向】,最好讀者能獲得打開內向的【開關】。

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孩子下定義,內向只是我們給孩子的設限

有一個非常考驗智商的遊戲,就是假設你面前有一個大的敞口杯,它可以是啤酒杯,也可以是你喜歡的各種透明敞口杯,重點在杯口要比杯子的任何部位寬。假設現在有人把這個杯子倒滿了水,滿到不能再滿,再倒一滴就溢出來的狀態。現在我發給你們每人大頭針。請問還能不能裝進去大頭針?如果不能,為什麼?如果能,能放進去幾根?為什麼?條件是,大頭針放進去,水不溢出來。如果你願意跟我打賭,我敢說,大部分讀者都很難給出正確的答案。我也鼓勵讀者們帶著好奇去試一試。

我嘗試著做了這個實驗後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啟發,就是當我覺著可能一根都不放進去的時候,實驗結果卻打擊了我,能放進去大頭針的數量遠遠超過我的想像。我想用這個實驗來講清楚一個邏輯,就是【當我把注意力放在這杯水已經滿了的時候,我不會相信它可以放進去那麼多的曲別針,我也不敢再往裡面放】。同理,【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和別人的差距上,孩子不敢說話,孩子不敢拒絕上 ,我會擔心孩子的社交,我還怎麼相信孩子其實和別人一樣具備社交主動性,也想和別人溝通, 並且也有獨立的思想呢】?

如果我們想幫到孩子,激發孩子變得外向,就不要因為看到了快要溢出來的水而鎖住了這被水的空間。外向和內向,只是孩子與人交往的一種狀態,而不是孩子本身。

盧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內向是個假問題

我非常喜歡盧梭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尤其喜歡他說的這句話,但確實會引起爭議。曾經,有一位6歲的小朋友,告訴我說,【如果別人比我優秀,我就覺得害羞,如果我努力和別人一樣優秀,我就不害羞了。】我不知道家長聽到這句話會是什麼感受,我很欣賞這位小朋友的坦誠和上進心,但是他也在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如果自己沒有別人優秀,就會感到羞愧,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喜歡】。如果孩子對自己形成了這樣的信念,那麼他們可能只有得了第一名,才會變得外向,他們只有做到了別人眼中的優秀,他們才會變得外向,這件事好像沒那麼容易。

無所作為的教育就是想告訴家長們【 愛是無條件的,無論孩子是否優秀,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是充滿活力的。所以,讀者們我邀請你們嘗試著停止告訴孩子你要大膽一點,你要勇敢一點,不要因為孩子和別人不一樣,就緊張地告訴孩子,你掉隊了。而是帶著好奇,嘗試著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給孩子放進大頭針的空間,孩子的生命才會有了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為了一個【內向】的標籤,感到【自己不好】。

表現內向的孩子看起來沒那麼閃閃發光,但他們恰恰會獲得好人緣

孩子內向的幾種表現

害羞,當眾講話扭扭捏捏,不夠大方,甚至不敢當眾講話。不拒絕他人,自己獨自承受委屈和不滿。隱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別人的詢問下,也會保持沉默不表達。看起來沒主見,隨大溜。

看起來,表現內向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的閃光點,其實他們更容易獲得好人緣,在集體中,他 們會被認為是非常出色的支持者,他們善於思考,做事情思維縝密,內心敏感,大部分時候會有同理心。只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可能需要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憋在心理造成困擾,如何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

沒有永遠內向的孩子,只是孩子們偶爾不想主動行事

孩子內向的本質是【不主動】而不是沒有主見,沒有想法,沒有進取心。所以,看待孩子內向的問題,要把握孩子的本質,就事論事,而不是給孩子的性格貼標籤,比如: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主動拒絕別人,保護自己,那麼孩子需要主動拒絕別人的方法,而不是指責。

做到這幾點,孩子會越來越【外向】

停止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在內向外向這件事情上,作比較。為孩子的不一樣感到好奇,去尊重和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而不是非要讓他和別人一樣。2歲開始給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權利和空間,不是單純的命令和灌輸,不要以培養聽話的孩子為唯一目標。2歲開始給孩子提供表達的示範,孩子獲得表達的方法。關心和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感受,孩子才會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表現出退縮的時候,鼓勵孩子邁出一小步,去嘗試。3歲開始,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嘲笑孩子、指責孩子、打罵孩子,威脅孩子。尊重孩子的目標和願望,用恰當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滿足,支持孩子獲得被支持的經驗。相信孩子,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都告訴孩子,無論怎樣,我都愛你。陪伴孩子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價值感,讓他們覺得表達以及與人互動,是有意思的。

面對孩子內向的表現,愛勝過一切機械性的訓練和各種期望。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獨一無二的,生命。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作者:穆思容

下一篇文章預告: 該不該給孩子報幼小銜接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每到周六孩子就喊肚子疼,去醫院檢查後,醫生:你們該看心理醫生


1-3歲寶寶能看電視嗎?正確答案在這裡


9~10個月寶寶每天進食量介紹,偏食不肯吃蔬菜怎麼辦?建議如下


適合小孩子喝的靚湯,滋補降噪有營養!請點擊>>


孩子在三歲前沒有長期記憶,偏偏對這兩件事印象深刻,家長需注意


男孩開學4小時被勸退: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間,只父母不同而已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要不要教唆他打回去?


媽媽獨自帶4個孩子去打疫苗,看到這畫面,網友感嘆:大寫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