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交往中,孩子們的表現是不同的,在群體中,有的孩子比較善於表達,有的孩子就表現得少言寡語;在與同伴相處中,有的孩子敢於拒絕和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去拒絕,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們會不自知的把欣賞的眼光投向別人家的孩子,然後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內向】,別人的孩子就【外向】,家長內心糾結萬分,就特別想要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本篇文章希望與讀者一起積極地理解【孩子的內向】,最好讀者能獲得打開內向的【開關】。
有一個非常考驗智商的遊戲,就是假設你面前有一個大的敞口杯,它可以是啤酒杯,也可以是你喜歡的各種透明敞口杯,重點在杯口要比杯子的任何部位寬。假設現在有人把這個杯子倒滿了水,滿到不能再滿,再倒一滴就溢出來的狀態。現在我發給你們每人大頭針。請問還能不能裝進去大頭針?如果不能,為什麼?如果能,能放進去幾根?為什麼?條件是,大頭針放進去,水不溢出來。如果你願意跟我打賭,我敢說,大部分讀者都很難給出正確的答案。我也鼓勵讀者們帶著好奇去試一試。
我嘗試著做了這個實驗後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啟發,就是當我覺著可能一根都不放進去的時候,實驗結果卻打擊了我,能放進去大頭針的數量遠遠超過我的想像。我想用這個實驗來講清楚一個邏輯,就是【當我把注意力放在這杯水已經滿了的時候,我不會相信它可以放進去那麼多的曲別針,我也不敢再往裡面放】。同理,【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和別人的差距上,孩子不敢說話,孩子不敢拒絕上 ,我會擔心孩子的社交,我還怎麼相信孩子其實和別人一樣具備社交主動性,也想和別人溝通, 並且也有獨立的思想呢】?
如果我們想幫到孩子,激發孩子變得外向,就不要因為看到了快要溢出來的水而鎖住了這被水的空間。外向和內向,只是孩子與人交往的一種狀態,而不是孩子本身。
我非常喜歡盧梭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尤其喜歡他說的這句話,但確實會引起爭議。曾經,有一位6歲的小朋友,告訴我說,【如果別人比我優秀,我就覺得害羞,如果我努力和別人一樣優秀,我就不害羞了。】我不知道家長聽到這句話會是什麼感受,我很欣賞這位小朋友的坦誠和上進心,但是他也在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如果自己沒有別人優秀,就會感到羞愧,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喜歡】。如果孩子對自己形成了這樣的信念,那麼他們可能只有得了第一名,才會變得外向,他們只有做到了別人眼中的優秀,他們才會變得外向,這件事好像沒那麼容易。
無所作為的教育就是想告訴家長們【 愛是無條件的,無論孩子是否優秀,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是充滿活力的。所以,讀者們我邀請你們嘗試著停止告訴孩子你要大膽一點,你要勇敢一點,不要因為孩子和別人不一樣,就緊張地告訴孩子,你掉隊了。而是帶著好奇,嘗試著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給孩子放進大頭針的空間,孩子的生命才會有了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為了一個【內向】的標籤,感到【自己不好】。
孩子內向的幾種表現
害羞,當眾講話扭扭捏捏,不夠大方,甚至不敢當眾講話。不拒絕他人,自己獨自承受委屈和不滿。隱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別人的詢問下,也會保持沉默不表達。看起來沒主見,隨大溜。
看起來,表現內向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的閃光點,其實他們更容易獲得好人緣,在集體中,他 們會被認為是非常出色的支持者,他們善於思考,做事情思維縝密,內心敏感,大部分時候會有同理心。只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可能需要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憋在心理造成困擾,如何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
孩子內向的本質是【不主動】而不是沒有主見,沒有想法,沒有進取心。所以,看待孩子內向的問題,要把握孩子的本質,就事論事,而不是給孩子的性格貼標籤,比如: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主動拒絕別人,保護自己,那麼孩子需要主動拒絕別人的方法,而不是指責。
面對孩子內向的表現,愛勝過一切機械性的訓練和各種期望。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獨一無二的,生命。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作者:穆思容
下一篇文章預告: 該不該給孩子報幼小銜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