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想和媽媽一起睡,語言無法表達只能比劃,一個手勢就明白

作者:CUP       2019-09-09 23:01:22


"

文|豆包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這句話想必大家應該都聽過,演變到現在卻變成,如果誰家的寶寶到了該說話的年紀卻說不出完整的話,還是咿咿呀呀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圍的親戚朋友就會用「貴人語遲」來安慰家長,

雖說,只要是人,就都是從牙牙學語過來的,可有的孩子說話就比同齡孩子早,有的孩子卻要比同齡的孩子晚很多,著急了就連比劃帶喊,就是不說話,可著實讓家長們傷透了腦筋,

不過,有一些心態好的家長,看到孩子比比劃劃的小模樣,就會覺得非常可愛!

在網上曾看到過這樣一條視頻,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做晚上的「睡前準備工作」,其實就是想讓媽媽陪著睡,可媽媽是存了心的想鍛鍊一下寶寶的表達能力,怎麼能輕易的「就範」呢?

只見,寶寶踉蹌的站了起來,揮著小手招呼著媽媽過來,媽媽雖然懂了寶寶的意思,但沒有其他的動作,看媽媽沒過來,寶寶繼續揮手,蠢萌的小模樣讓媽媽非常開心,忙問:那媽媽上去睡覺的話,睡那個枕頭呢?寶寶走到了一個藍色的枕頭旁,伸手一指,一臉期待的看著媽媽,

後來,又走到了自己的白色小枕頭旁,歪著腦袋做睡覺的姿勢,大概在說「我睡這裡」,看寶寶可愛的小模樣,不少網友直呼:又想騙我生孩子!

那肯定就會有寶媽想問,怎樣才可以誘導孩子早一點說話,或者說話成句呢?

1:變成「話嘮」

寶寶一出生就要學習很多「本領」,說話就是最重要的一項,家長可以在寶寶面前變身「話嘮」,比如推著孩子出去玩耍的時候,眼睛裡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並且說出事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徵,或者寶媽正在做什麼,也可以說出來,比如「我們要過馬路嘍!」「我們要做電梯嘍!」「我們要開門了」等等,讓寶寶從動作來做最基礎的分辨,

2:用大人正常的語言

「吃飯飯」「穿衣衣」「睡覺覺」等等,這些帶有疊字的話除了女生撒嬌外,出現率最高的就是在寶寶面前了,

其實這樣並不對,家長可以稍微用一些誇張的語氣說話,但最好還是簡單明了的表達意圖,讓寶寶懂得就可以,不要弄得相當複雜,

3:幫助孩子「補充」

有的孩子可以一個字、兩個字的往外蹦著說,可說話的勁頭還很足,這就是家長發揮的最好時機,比如,孩子指著一個小朋友說「孩兒」的時候,家長說是不是穿紅衣服的小朋友啊?如果孩子指著別的東西,家長就要講特點簡單明了的給孩子補充 一下!

其實,讓孩子說話有很多的技巧,就看家長的方式方法如何了,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讓孩子說話還有哪些方法呢?你家孩子說話是早是晚呢?歡迎留言討論!

-----------------------

我是@豆包育兒,在育兒帶娃的過程中,每個寶媽都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你的難題正是我所存在的意義。因此當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就可以來諮詢我,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成長,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希望您將本文轉給更多的寶媽,讓育兒不再成為難題!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怎麼為1歲寶寶選繪本?這份經典書單有趣多樣,培養孩子多項能力


這樣做餅不加一滴水,香味飄滿屋,味道香有嚼頭,太好吃了


孩子厭學怎麼辦?教你如何解決寶寶不愛學習


寶寶吃母乳時的小動作,媽媽要搞清它的含義,母乳輕鬆,寶寶滿足


懷孕後,孕媽肚皮上的黑線究竟有什麼作用?原來還有這麼多講究


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學生,其實就差在這關鍵「5分鐘」


木板效應:短板決定極限,「取長補短」的重要性,家長別再忽視了


懷孕階段,這幾種東西孕媽多吃可能容易刺激子宮,不利於寶寶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