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兩部國際大片上映。
大型災難片,《開學》——
圖片來源:微博@澎湃新聞
和系列續集。
大型喜劇片,《孩子開學》——
玩笑是玩笑。
但我們真正做好「開學」的準備了嗎?
Sir想在今天安利一部紀錄片。
為焦慮中的家長、准家長,甚至每一位上過學的成年人。
如果有空,Sir希望你們找來親眼看看;
實在忙,Sir也希望你花十分鐘,把今天的文章讀完。
——這是任何一間學校都不曾告訴你的「注意事項」。
《他鄉的童年》
導演周軼君。
《圓桌派》常駐嘉賓,但少有人知她的主業:
駐加沙記者。
常年奔波,見過大山大水,大是大非。
唯一沒有的經驗——
母親。
當媽媽後,她希望給女兒一個「最美好的童年」。
最美好?
問題來了。
什麼樣的童年最美好?
不僅是周軼君,這是所有家長面對的難題。
於是按照職業習慣,她打算親身走訪各國尋找答案。既然做了,那不如做大一點,拍成紀錄片,為所有的家長提供素材。
五個國家,各有特色:
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走進他們的學校、幼兒園、家庭,觀察和拆解各國的教育模式。
最後回到中國,總結反思。
紀錄片目前只更新一集,50分鐘。
但片花中一個鏡頭,就讓Sir相信,值得一看。
鏡頭中,身為媽媽的周軼君,撲在一位老教師的懷裡,失控落淚。
家長,變成了孩子。
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
Sir可以提前劇透:
「原來,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他鄉》第一站,日本。
做好準備。
前方大型賣萌現場——
日本出了名的國民素質高,基礎教育水平亞洲頂尖。
孩子們實名乖巧。
堅強地起了床,揉著眼睛自己穿好衣服背好書包;
來到學校,帶著奶聲,見人就喊早上好;
當然,也有不少乖巧失敗的……
家長們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Sir看到這裡,卻羨慕起了「別人家的幼兒園」。
來到幼兒園,第一件事。
不做早操,不晨讀,不收作業。
——放風。
做遊戲,爬欄杆,玩泥沙……
不管你做啥,反正就不讓你坐著。
我們說,一日之計在於晨。
他們也說。
不同的是,我們的早晨,總在背書、上課、動腦。
日本人的理念,是先讓「身體甦醒」:
發散燃燒自己的能量
感受身體中的生命的甦醒
我們的幼兒園有操場。
他們也有。
不同的是,他們的操場,不是平的,而是像山川溝壑一樣有起伏的。
甚至沒人修剪草坪,校長高興了,還會在這裡種菜。
怎麼這麼苦?
資金不到位?
不。
這是聞名日本,甚至世界的「藤幼兒園」。
它的宗旨: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一課。
設計者的初衷,就是給孩子製造不方便,提供思考空間。
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更好
面對不方便
人們,特別是孩子,會開始思考
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
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們不需要操心
就不會思考任何事情
再比如,學校里有一面「洋蔥牆」。
Sir猜讀到的人有50%(可能更多)是第一次看見洋蔥的素顏:
洋蔥上有土,有蟲,有一層表皮。
校長講到興奮,當場剝開一顆洋蔥對周軼君說:
你看,這白色的肉露出來,這個過程,對小朋友的衝擊比對我們大人大多了。
後面的一句話,則是說給我們聽的:
「如果到了20歲,摸到洋蔥,心裡覺得好興奮,那就有點危險啦。」
日本的幼兒園與其說在「教育」。
不如說是引導。
一個細節讓Sir驚嘆。
周軼君走進課堂參觀時,發現課室的門總是關不緊,以為是門壞了。
這時校長一臉驕傲走過來,道出了當中的玄機。
故意的。
把門設計成不會自動關緊,就是在提醒孩子,不要給人添麻煩。
如果不用力合上,會漏風,讓坐在門邊的孩子覺得冷。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10分,就會給他人添麻煩。」
「別人家的幼兒園」,也有讓人發愁的地方。
孩子愁。
小女孩剛睡醒,還沒吃飯,就拿起筆。
一邊被媽媽扎鞭子,一邊做練習題。
顯然,日本人拒絕浪費。
食物(各種生存資源),櫻花(剎那的美景)以及時間。
老師也愁。
上一天課,運動量遠超我們的幼兒園老師。
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必須時刻保持「元氣滿滿」。
家長,更愁。
走進若松家庭,孩子爸爸對日本教育環境充滿擔憂。
「日本文化中,團體行動很重要,與周圍的人保持好的感情也很重要。我很擔心,孩子因此被抹殺了個性。」
說完他使勁抿抿嘴。
先進如日本,也有它教育上的兩難。
最愁的,是被這種教育培養出的「完全體」。
日本成年人。
他們完全符合「出廠標準」,完美了融入了大企業、大公司,日夜為整個國家的順利運作而默默耕耘。
但他們自己的情緒,無處發泄。
最明顯的一個現象——
日本人不會「哭」了。
當地流行一種課程,「感淚療法」。
目的,就是引導學員們集體哭出來,以發泄自己的情緒,治癒心裡的創傷。
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在人前流淚。
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當眾哭泣,會給別人帶來困擾,會給別人添麻煩。
集體意識,是日本甚至東亞文化的根基。
它構建了我們社會的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作為雙刃劍,又對個人的獨立意識布置下求同存異的命題。
哪怕是一個娃,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影響。
Sir不止一次在紀錄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
當有孩子脫離團隊表現得不知所措時,其他小朋友會在第一時間把他拉回來。
這是好,還是不好?
《他鄉的童年》既是一個母親的心得筆記,也是孩子的成長檔案。
它沒有陷入自我感動,而是在愛的本能驅動下,走上更能持久的思考高速。
隨著紀錄深入,它逐漸體現出問題的尖銳性。
因篇幅關係,這次走訪只深入了日本的兩所幼兒園。
而兩個校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第一個,偏傳統。
校長對孩子們有一個特別的要求:聲音要洪亮。
於是,上課前喊。
放風前,閉上眼睛,面朝天,再喊。
「氣沉丹田。把氣吸到肚子底,才能發出最帥氣洪亮的聲音!」
周軼君的想法跟Sir一樣。
天天這樣喊,不把自己喊啞,也得把自己吵死了……
校長的回答,跟咱想法就不一樣了。
周軼君:你們學校很吵
校長:首先,姿態不好的話,是不能發出洪亮的聲音的
或者說讓孩子們勉強自己使勁喊的話
是會把嗓子喊壞的
無論是先前的發聲練習,還是撒野的晨練,都在教孩子們釋放自我。
告訴他們:身體是自己的。
換言之,不受他人控制。
用稍顯軍事化的方式,逼出孩子的自我。
另一個,則比較新潮。
他喜歡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