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
在自然界中,陰陽的變化造就了一年四季的更替。
自然界的「陽」達到頂點的時刻,正是一年之中的夏至節氣。我們常說物極必反,陽達到頂點的時刻,也正是陰滋生的時刻。
自夏至日後,隨著時間遷延,自然界呈現陽消陰長的狀態,到了白露節氣之時,每日清晨早起,自然界的陽氣不足以將陰津溫化成為水汽,此時水汽會在地面和葉子上凝結成許多露珠,因此人們將出現這一顯著變化的日子命名為白露。
到了白露時節,就進入了典型的秋季氣候。
除了處暑節氣後,已經能被人們明顯感知的乾燥以外,氣溫的變化變得更為明顯。
俗語有:「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
在白露過後,冷空氣的頻繁活動,使得自然界氣溫迅速下降。尤其在夜間,人體會明顯的感覺到「涼」,甚至是冷。
此時夜間一定要注意防風、防寒。不能在窗根下睡覺,不能在過堂風中睡覺,更不能在露天環境中睡眠。
俗語有:「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此語是說,在處暑節氣時,雖然已經入秋,但氣候仍偏熱,每天仍須用一盆水洗澡。但經過十八天以後,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在赤膊裸體了,更不能露天洗澡,以免著涼。
也就是說,在白露節氣之後,就不要再守著「秋凍」的說法了,而是要及時添加衣物,避免寒涼傷身。
都說「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固然是因為氣候多變,但事實上,也因為很多人並不會如何添減衣服。天氣涼了,趕緊加一個小棉服,結果中午又覺得熱了,想著第二天得少穿點。再配合上上躥下跳的氣溫,更不知道要如何添減衣物了。
秋季添加衣物也是有學問的。
一要注意「下熱上涼」。
我們知道,火都是自下而上的燒,水都是自上而下的澆。人體的陰陽也是如此。養育陽氣要注重下身的保暖,清熱去火要注意上身略清涼。因此增減衣物也是要符合這個共性的。
秋季保暖要相對以腰腹以下的部位為先。腰、腹、腿、踝、足的部位保暖,可以保護人體的陽氣,使得元陽不受騷擾;胸、頸、頭等地方則可以相對的涼爽。
很多愛美的女性最喜歡的是超短裙加薄羽絨服,這樣的穿著搭配事實上對身體有害無益。
二要注重「薄衣多層」。
由於秋季早晚溫差較大,氣溫變化的差距足以讓人們覺得「今天穿錯了衣服」。事實上只是因為大家穿著的衣物並不適合及時增減。脫一件覺得冷,穿著又覺得熱。這事實上是因為衣服不夠薄。
秋季的衣物以「薄衣多層」為佳。也就是說,薄的衣服多穿幾件。遇到氣溫變化的時候,可以及時增減。
秋天氣候宜人,溫度適合,正是鍛鍊身體的大好時節。
適當的鍛鍊身體是很好的習慣,但俗語有「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之說。意為白露之後不可以裸露身體,尤其是不能再貪涼玩水。很多人堅持一年四季冬泳,甚至還引以為傲,但事實上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對身體有害無益。
秋天鍛鍊,要把握三個重點:
一是選擇相對柔和的有氧運動。秋季乾燥,精血相對不足,對人體的筋脈、肌肉的營養不足。此時雖然氣候宜人,但過度的運動容易損傷筋脈,劇烈運動後出大汗還會損傷人體津液,對人體健康反而不利。因此,要選擇相對柔和,對肌肉、筋脈負擔較小的運動,並且要「形勞而不倦」,以微汗出為宜。
二是要根據早晚溫差大以及天氣逐漸轉涼的特點,注意保暖。有晨練習慣的朋友,也一定要在太陽升起以後才開始鍛鍊,以免損傷人體陽氣。
三是要注重準備活動。因氣候轉涼,使人體的筋脈容易緊皺攣縮,因此健身前的熱身運動很重要。適當的熱身可以使得人體肌肉、筋脈、關節的供養加快,避免運動損傷。
最近的門診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出現了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白露作為仲秋時節,秋燥正是最盛的時候,此時養陰防燥莫要放鬆。
飲食上藥少吃一些辛腥溫燥之品,如辣椒、羊肉、韭菜、生蔥、生蒜等。此外可以多一些養陰潤燥的食物,比如銀耳、百合、梨、荸薺、蘋果、柚子、山楂、獼猴桃、大米、芝麻、藕、白蘿蔔、胡蘿蔔、菠菜、豆漿、豆腐、鴨蛋、蜂蜜等。
但這裡也要注意,有些脾腎陽虛的朋友,並不適合過度「滋陰」。儘管在「秋燥」的時節,食用「滋陰」的食物仍然會出現胃腸道不適,如胃脹、腹瀉等。此類朋友僅需要注意不要過度食用溫燥的食物即可。
@頭條健康@頭條養生@頭條號@健康真相官#中醫來了##健康早班車,等你來發車##健康真探社##我的養生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