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早餐的時候,腦子裡忽然閃過一個問題:
全國各地的早餐那麼多種,但如果忽然有人規定:
你這輩子只能吃一種早餐,現在就選一個吧?
我會怎麼選?
被這個假設嚇到了後,
桌兒打算先來盤一下都有哪些早餐在可選範圍內。
炒肝是以大腸、豬肝加澱粉煮成濃濃一碗顏色褐紅、汁濃芡亮、肝香腸肥、有蒜香但並不辛辣的食物,一碗好的炒肝的芡汁可以很好的包裹著食材,濃稠不瀉。
「焦圈兒」,亦稱「小油鬼」。稱之「焦圈兒」,主要因為其呈圓環狀,酷似手鐲。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
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是綠豆磨成面作為主料,白面和黃豆面按比例搭配,「果子」 就是油條或者餜篦(北京叫薄脆)。調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其次就是天津產的甜麵醬、蒜蓉辣醬或者油炸辣子,以及紅色的北方豆腐乳調味,這些就是一套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的全部內容了。
早餐吃菜?哈哈,嘎巴菜其實並不是菜,而是羹湯一類的小吃,它不僅口感別具風味而且具有很好的消暑作用,因為嘎巴是用綠豆作為主食材製作的,再加入小米將其泡發攪打成濃稠適中的糊狀,攤成薄煎餅後切塊,用熱油煸炒香料加調味料、水澱粉後製成素鹵,最後放入切好的嘎巴,再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麻醬或是腐乳汁和香菜就齊活了。
疙瘩湯是正宗的東北名吃,早中晚都可以吃。就是把面揪成一塊一塊的扔到鍋里做成湯,可以加白菜、菠菜、紫菜、香菜、洋柿子(西紅柿)等等。做法非常多樣,依個人口味即可。
酸湯子是一種用玉米水面做的主食,做法是把玉米在水裡浸泡一星期左右,之後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細紋布袋將水面里的粗渣子過濾掉,然後把過濾後剩下的細面放在缸里進行發酵,到有點酸味的時候撈出來,是為湯麵。
燜子是山東煙台地區的傳統小吃,用粗製地瓜澱粉做原料,將澱粉加水加熱打凍,將凍切成小塊,用鍋煎到外邊成焦狀顏色由白變透明,並佐以蝦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即可。
所謂「三分小面七分鹵」,蓬萊小面的技術含金量全在滷子上了,海蠣、扇貝、海膽、海腸、海參、海魚、甚至大蝦都拿來做滷子,盛蓬萊小面的碗一般都是玲瓏小碗,只盛得一兩,,面少而滷子多,故稱小面。
甜沫是地道的濟南發明,後在山東地區廣為流傳。雖然名為「甜沫」,但實際上是咸口,粥做好後主人會問「再添麼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鹹的,不是甜的。甜沫不甜,閱盡五味方得甜。
油旋,又叫「油旋迴」,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油旋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
膠東大蝦面是山東膠東半島的一種特色麵食,一對大蝦, 一碗鮮湯,一碗麵條,組合在一起,就是一頓非常豐盛的早餐了。
胡辣湯是用骨頭湯做底湯,加入由多種天然中草藥按比例配製的湯料及胡椒、辣椒等調味料製成的,它比較適合北方人的口味,湯汁粘稠、麻辣鮮香、肉爛湯鮮,喝的時候稍微淋點麻油、香醋,雖然長得不好看,但是香、滑、綿、潤,可口極了。
風味獨特的灌湯包子已有百年歷史,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據說最初源於北宋在京第一的山洞梅花包子,開封灌湯包不僅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羊雙腸又稱羊霜腸,做法是先把羊的大腸小腸洗凈,灌以羊血煮制熟後切成半寸長,與胎胞羊、羊腰、羊腸一起入鍋再煮,煮到湯色澤紅、白、綠相間,醇香無膻,湯鮮肉美。
武陟油茶在秦朝被稱為甘繆膏湯,漢稱膏湯積殼茶,成名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它名為茶,實際是粥。它的主料為精粉麥面,做粥之前,要先用油把面炒熟,所以人們稱這種粥為油茶。
熱乾麵是武漢的特色美食,與河南燴麵、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中國四大名面,是湖北人過早的必選之一。
豆皮的製作方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漿,還要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加蔥花、細鹽。炸時用的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吃在嘴裡,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
襄陽牛雜麵是襄陽人最喜歡的早餐,牛雜是指牛的內臟,在襄陽本地主要指牛腸和牛肺(不包括牛肚)。牛雜麵發源於70年代末期,聚居於襄陽市樊城區友誼街附近的回民多販賣牛肉,唯牛油會大量剩餘。部分販賣者將本地人早餐喜食的鹼面與香辣醇厚的風味結合,在精心製作麵條湯底滷水的基礎上,加入預先熬制的香辣牛油,便形成了牛雜麵的雛形——牛油麵。隨著時間推移,燉煮入味的牛雜成為了這道小吃的主配料,牛雜麵便正式成型。
鴨油酥燒餅,先將鴨油做成油酥,按對半的比例與麵粉摻和;再反覆揉咼,做成大小均勻的面劑;蘸滿芝麻,下爐烘炕,達到兩面澄黃十成酥方可出爐。掌握火候全憑功夫,夾生或焦糊都是不允許的。正宗的「鴨油酥燒餅」是皮黃殼脆,內軟餡酥,一口咬下去,咬口齊整,不掉渣,不粘牙,唇齒留香。
在南京人眼裡,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著不少「門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飽了湯汁,又要「嗆嗆的」有咬勁;麵條分為白色不帶鹼和黃色帶鹼的,但是都必須要「硬正」;湯要大,料要足、味要鮮,最好在下麵條的時候就把辣油放進去煮,這樣才夠入味。
蘇州的糖粥亦稱紅豆粥。加了赤砂糖的糯米粥盛入碗中,表面上紅色的豆沙,吃時拌勻,入口熱、甜、香、糯。做法非常精細,要將紅豆和粥分開烹煮,等紅豆熬成了纏綿的豆沙,白米粒粒開花,先將粥盛碗,再澆豆沙,有「紅雲蓋雪」之美,味道更是香甜滋潤。
生煎包是流行於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小吃,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也被稱為生煎饅頭。
粢飯糰,又稱作粢飯、蒸飯,用糯米加上各種配料做成的飯糰,是上海人很愛吃的早餐之一。咸滋滋的肉醬裹在軟糯的糯米飯糰里,脆脆的碎油條和香噴噴的肉鬆,一口咬下去,粢飯糰香糯彈牙,鴨蛋咸鮮,秘制肉醬搭配油條的脆嚼起來有一股韌勁與甜香……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與生煎包、油餅等配食,鼎邊糊是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後用鍋鏟刮到湯里,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