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養生4大注意,你知道嗎?| 科普

作者:CUP       2019-08-15 04:55:54


"

點擊上方「健康春旅」免費訂閱

撰文:吳義春

公眾號:健康春旅(Tcm_wyc)

首都醫科大學

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雜病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新浪微博、

今日頭條:

「新派中醫吳義春」

好大夫網站:

吳義春

(本文來自光明網採訪報道)

一場秋雨一場涼,近幾天的幾場秋雨,已將秋意的涼爽展示得淋漓盡致。但是因為立秋之後仍有一「伏」,在北方,有「秋老虎」一說,因此要注意防暑。

當然到了立秋後,一般早上和晚上會變得涼快,中午較熱,晝夜溫差大,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差的人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同時,經過盛夏的暑熱熏蒸,此時正是身體恢復的最佳時機,若此時做好養生,便可以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那麼,秋季養生我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立秋前後,體內濕氣仍重

立秋後天氣仍熱,雨水多發。立秋前後,是人體濕氣較重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濕或與熱交蒸或與寒相伴,合而為邪導致犯病糾纏。

濕邪,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幾乎人人都有體內都有濕邪潛伏,濕邪不除,容易變生它病。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種打車、開車,運動量少了很多,體內濕邪內郁而不得及時驅散。

濕氣的主要表現:

重,頭重如裹、四肢重,抬腿上樓梯覺得腿很重。濁,濁就是不幹凈、不清爽,小便渾濁,大便稀溏,女性白帶異味都是濁的表現。膩,自覺臉上塗了一層油就是膩的感覺,此類人的舌苔也是膩的。

立秋前後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殘留之濕,致使脾傷於濕,人就可能出現飲食不化、噁心嘔吐、腹痛便溏、體弱倦怠等症,還可能為咳喘病症種下病根。因此,立秋後貪涼須有節制,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俗話說:「秋瓜壞肚」,對於西瓜、梨、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損傷脾胃。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濕邪,損傷脾陽,由於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早秋脾傷於濕,且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這就是秋季除濕的重要特點:需要兼顧健脾胃。

現在的天氣雖然有了些涼意,但還有些\"暑氣\"沒散,暑熱中人的毛孔是張開的,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容易受外界的邪氣侵襲,出現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陰暑\"症狀。

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中醫養生理念認為,這段時期不要貪飲涼食,多灸在大椎,關元,神闕,足三里等,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也有利於陽氣提升,減少秋燥的症狀,初秋晚上睡覺時不要通宵吹空調和電扇,腹部和膝蓋最好加蓋薄被或者毛毯。

當心「秋老虎」發威傷人

夏天和秋天的連接叫做長夏季節,多濕熱。在中醫看來,立秋時節正處於長夏過後,基本延續了濕熱的特點,所以在立秋時節應該以祛濕為主。同時,此時還伴有暑熱,而暑熱也可以導致肺熱。可以說,立秋時節應該以清肺祛濕為主。

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同時從中醫養生角度現在是人體由「升」、「散」轉入到「收」、「養」的關鍵時期,此時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但立秋並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餘熱未消,天氣處於高熱狀態,「秋老虎」仍舊虎視眈眈。這時候人們往往不適應氣候忽冷忽熱的差異,容易出現感冒、上火、燥熱等。而且老人們常說,「秋老虎過不好愛生病」。

眼睛紅、鼻子干、口腔潰瘍都是人體上火的表現。《黃帝內經》記載,肺開竅於鼻,要說有肺熱的重要典型表現,就是鼻子干。眼睛干是肝火旺引起的,口腔潰瘍則多半是由脾胃濕熱引起的。

肺與呼吸系統相關,因此,鼻子干、咽痛、咳嗽、咳黃痰、便秘、身熱、伴有喘息都是肺火的表現,與上呼吸道、氣管相關。中醫上講,肺與大腸相表里,如果肺火嚴重則可以導致腸燥便秘。所以,當家中的大人或孩子有高熱、急性肺炎等病證時,有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用通便的方法退熱、治咳嗽。

現代醫學也證明,秋老虎天氣易誘發多種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等,要特別注意養護。

心血管疾病要人命

「秋老虎」這種悶熱高溫天氣,會使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發生血栓、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高溫環境下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增加了冠心病的發作風險。

「面癱」多發危害大

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風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現面部神經炎,即面癱病症。秋風又被稱為「邪風」「賊風」,這一時間段尤其過度勞累後開夜車甚至有飲酒坐車打開窗戶的司乘或者在家休息的老年人夜裡開窗睡覺,常常會導致面部神經麻痹,嚴重時嘴歪眼斜。建議在「秋老虎」這段時間,一定要少吹涼風,讓身體自然降溫。

嚴重中暑傷人命

「自打入夏以來,就獨得太陽恩寵,我告訴太陽,一定要雨露均沾,可是太陽非不聽呢~~~就曬我,就曬我,把我曬得都快化掉了。於是我決定——寧可在空調房裡哭,也不要在太陽底下笑!」上面是網上熱傳的一段話,也確實是不少人三伏天的真實寫照。立秋過後,依舊是中暑高發期,尤其是中暑最嚴重的熱射病,死亡率高達 60% ,是臨床表現最嚴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除濕,也要兼顧防秋燥

當然一方面在繼續清除暑濕的同時還得預防秋燥,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在秋涼時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燥瘙癢、大便乾結、煩躁不安、入睡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徵」。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夜晚發作。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乾燥。

這時候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立秋一過,天氣將逐漸轉涼,早晚溫差開始變大,這是自然給我們的信號,是天地之間陽氣漸收的表現。秋季養生之道在於養收斂之氣,人體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此時人體陽氣不收,則會出現相火外浮,導致頭暈、痘痘、口腔潰瘍、耳鳴、咽痛等不適。如果出現此類症狀,且符合其病機,可服用酸梅湯以酸甘養陰。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如瑜伽、易筋經、散步、打坐等。秋季養生的重點在於培養定力、專注力,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早晚溫差漸大要預防感冒

秋老虎季節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尤其是大量出汗毛孔充分張開的時候,突然進到空調房裡,一些市民習慣於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寒邪最容易由皮膚進入人體,容易出現表閉而生感冒。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微信上最討人嫌的5種人!希望沒有你


唯美意境甜蜜情侶愛情圖片


「爸爸,你又騙我!」家長如何獲取孩子的信任?有5件事要做到


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不得忽視「湯、糖、躺、燙」


經常掉頭髮,可能是5種疾病所致!想要改善,不妨試試這5招


網傳的解酒方法大多是謠傳!桑葚解酒靠譜嗎?


董卿:一個媽媽能給孩子最好的是什麼?至今為止聽過最現實的回答


名校老師最燃開學寄語,句句戳心!孩子,人生很貴,請別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