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跟老父親閒聊,父親說起我兒時一事:
那時候他剛學會騎自行車,很不熟練。帶我去做客,他要我坐舅舅的自行車。舅舅是騎自行車的好手。
但我不肯,對舅舅不放心。最終還是坐在父親自行車的前槓上。父親一路騎得很小心,平安到達。
父親笑著說,明明舅舅的技術更好,你還是寧願相信我。
我說,這就是信任。
我從小到大,一直信任父親。即使年少輕狂的年代,也不曾對父親有過絲毫蔑視。
父親是個普通勞動者,一輩子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現在回想起來,我為什麼一直對他充滿信任,相信他說的話、做的事,即使是錯的,也會為他尋找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他在任何時候,只要我遇到困難,都會竭盡全力為我解決。他的善良、正直,以及言行一致,使他在他的生活圈層里,同樣得到了別人的信任。
我在很多方面遺傳了父親的特質,周圍人對我的評價,也令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但我八歲的兒子,昨天,當我說「快寫完作業,晚上帶你看電影」時,卻用尖利的嗓子回應我:不相信,你就是個騙子!
我吃了一驚:什麼時候,我失去了兒子的信任?
兒子口齒伶俐,很快便列舉了幾條事實:
說好暑假去方特玩,一直拖。
說樓下的小狗不咬人,結果上次咬了小表弟一口。
不許我吃方便麵,說吃了會生病,可電視上說這都是騙人的。
……
我當然有充分的理由對兒子的控訴逐條反駁,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兒子對我不信任,這令我沮喪。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看完電影後,我想了很久。覺得,兒子還是信任我的。如我小時候一樣,兒子最願意坐我的車、最願意跟我一起睡、最願意和我分享他的快樂——每次有驚喜的發現,都會第一時間喊我過去看。
只是,我有些不當的言行,令他對我的信任打了折扣。這些,都藏在一些細節里。
比如,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問兒子:「作業還沒寫吧?趕快去寫!」這樣問,是主觀地斷定兒子沒寫作業,而事實上他已經完成,就會覺得我不信任他。信任是相互的,我這樣問,無形中,也會降低我在兒子心目中的信任值。
其實我只需要問:「兒子,作業完成了嗎?」如果得到肯定的答覆,順便表揚兩句,效果就好得多。
還有,兒子有挑食的毛病,有時候不知該準備什麼菜才能令他滿意,不免心情煩躁,就會呵斥他,拿他和小表弟比較。小表弟吃什麼都有滋有味,長得健康壯實。
可兒子不服氣,他覺得自己比小表弟更厲害,除了吃飯比不過。我呵斥他的時候,他就哭著爭辯。
也許我應該多跟兒子講點營養知識,他對知識類的東西很感興趣。
有一段時間,兒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我只得陪他睡,等他睡著後,我再起來,做自己的事。第二天醒來,看到我不在身邊,兒子說我騙他。下次陪他睡,他挎住我的手臂,才肯放心睡去。
兒子怕黑,我應該跟他講講關於黑夜的故事,帶他去看星星月亮,幫助他揭去黑夜神秘的面紗,而不應該嫌麻煩,直接騙他入睡。不過,還有人做得更不好,恐嚇孩子,不好好睡就會被狼呀什麼兇惡的東西吃掉。這樣做更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
1、力量。是否有力量消除威脅、解決問題、帶來安全。
對「無所不能」的上帝,我們有最高層次的信任——信仰;對勇敢而強大的領導者,因為信任,所以我們追隨;相對柔弱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是遮風擋雨的大樹,他們無條件地信任。
如果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是否因為我們在孩子面前,過多地表現出無能為力和脆弱?
2、愛。愛是珍惜,更是付出。
因為珍惜,所以不會傷害,也不容許他人傷害,哪怕為此付出一切。
毫無疑問,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孩子剛出生時,我們有無限美好的期待。可孩子卻不可能按我們預定的軌跡成長,而且一定會犯錯。我們會抱怨、憤怒,傷心,很容易把「不愛」的錯誤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些貌似開玩笑的話,也有這樣的危害。比如「不聽話就把你賣掉」「你就是橋下撿來的孩子」等。更厲害一些則是「我怎麼生了你這個廢物」「還不如去死」,這是對信任的致命傷害。
有時候,兒子跟我對抗,不吃飯或不寫作業,盛怒之下,我也曾體罰他。但兒子哭過鬧過,很快又沒事兒一樣粘在我身邊。我後悔又慶幸,兒子知道我還是愛他的,所以信任沒有完全失去。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12歲的女孩留下字條離家出走,有一句話令人淚目——「反正你們不愛我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中國式含蓄,家長往往不把愛掛在口頭上。但無論如何,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愛,這是信任的基石。
3、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不說謊找藉口,行為可預測。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些方面,我們會很謹慎,儘量不給別人留下負面印象。但在孩子面前,卻可能很隨意。
「今天沒時間,下次吧」、「哦,有說過嗎?我忘了」、「大人可以,小孩子就不行!」
……
家長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其實有天然的優勢,應該是很容易的。但大多數家長,包括我,在孩子面前,容易高高在上,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尊重,不願意與之平等對話。以致逐漸失去孩子的信任。
1、給孩子多一些陪伴。
孩子興奮地跑過來,跟你講一件有趣的事。可你正在刷抖音,不耐煩地說「哦,知道了,你去玩吧」。孩子會很失望。何不放下手頭並不重要的事,跟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
2、給孩子必要的自由空間。
按時完成了作業,就讓他多玩一會兒吧,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孩子每天活在固定的程式里,稍有逾矩便被呵責,會讓他們感覺父母就是壓力本身。
3、對孩子的進步要及時表揚。
表揚就是認可,認可也是信任的一部分。當然,這方面,大多數家長都能做到,有些甚至做得太過,這也不好。但若吝於表揚,只有嚴格要求和批評,容易使孩子失望,不相信父母真正愛自己。
4、與孩子平等對話,給予充分尊重。
這點可能我們都做得不夠。「不許」、「不行」、「不可以」,是中國家長對孩子說話時常用到的詞。但現在有些孩子會反問「為什麼不行」、「為什麼不可以」,家長可能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應對,結果衝口而出的是「我說不行就不行」,導致更激烈的對抗。這樣,孩子會覺得你完全不值得相信。
凡事講道理,有不同意見時,不要因為面對的是孩子,就不需要耐心的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你尊重他的想法,對你就會更信任。
5、不說謊很重要。
很多家長不但對孩子說謊,還不走心。我們戳穿他人謊言時,經常形容對方「你這是騙小孩子」,可見,隨意欺騙孩子,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
「打針就像蚊子咬,一點兒也不疼」,結果針紮下去巨痛,孩子對你的信任消失得無影無蹤。你又給孩子一頂高帽子「你是最勇敢的,不怕疼」,於是小孩子也學會了說謊,明明很疼還忍著,跟你一起說不疼。
無條件的愛,耐心地傾聽,用孩子的方式思考,多一些讚美與鼓勵,尊重孩子,與他們平等對話。都是獲得孩子信任的有效途徑。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前行的最大動力,讓我們以愛與信任,托舉孩子展翅飛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