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到華第一站便願參訪的聖地,1750年歷史佛教密宗祖庭

作者:CUP       2019-08-15 04:51:46


"

歷史

大興善寺,「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帝都長安三大譯經場(大興善寺、慈恩寺、薦福寺)之一,位於長安城東靖善坊內(今西安市小寨興善寺西街)。《長安志》卷七載:「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

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泰康年間(265年-289年),初稱遵善寺,已有1700餘年歷史,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開皇年間,楊堅請隋代著名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西安城為大興城。因其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而寺院占城內靖善坊之地,故取城名「大興」二字,取坊名「善」字,賜名大興善寺至今。

唐玄宗開元四年至八年(716年-720年),有300餘印度僧人在此翻譯經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密教僧人「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在大興善寺翻譯佛學典籍數百部,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因此大興善寺也成為中國佛教密宗聖地。日僧多有來此寺中住學者,圓仁、圓珍等人即於本寺受傳密教,將密宗傳播至海外。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師,又曾與寺內行息災咒法,設灌頂道場與戒壇,在華夏首開灌頂之風。此後大興善寺與青龍寺並稱為密教之中心道場,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習天文數學並密法。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合稱為四大譯經師。

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寺院損毀,至五代時,僧人被勒令還俗,從此一蹶不振,幾世不聞寺名。

宋元時期,大興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滿禪師才在此「鼎新梵剎」。

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雲峰禪師居大興善寺,修造了殿堂和鐘樓,弘揚禪宗。

清朝時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第一次是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人麩齋修建了住持室、大雄寶殿以及禪堂,面貌一新。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川陝總督筆貼式、平安納等集資,先後修建前殿、鐘鼓二樓、大殿、十王祖堂、彌勒殿等建築,前後約十年才完工。

清同治年間,寺院建築再次被毀,僅存鍾、鼓樓和前門。

清光緒年間,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在此避難時,賜匾「覺悟群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太虛法師和于斌、馮玉祥等人組織了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並於1945年在大興善寺創設了「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

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廊廡、僧寮,規模為西安今存眾剎之首。

1956年為保護佛教名勝古剎,政府撥款對大興善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由臥龍住持、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監皖。他們與臥龍、慈恩、莊嚴四寺合併,祖成了農業社,十多名僧人擁有四十多畝土地。

1984年4月,陝西省佛教協會接管大興善寺,用半年時間修復殿堂、僧房41間,並重塑破損佛像,翻整了二十餘畝荒地,修剪綠籬一千餘米,增加盆花六百餘盆,植黃楊、冬青、刺伯等三萬株美化環境,並新建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服務部,購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興善寺面貌大為改觀。

1985年,大興善寺成為西安市佛教協會的會址所在地。

趣聞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來華訪問,臨走前提出要去大興善寺,目的是為了圓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當年未能到訪大興善寺的夢。當時中印建交後,尼赫魯總理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第一站就要到西安大興善寺。但當時大興善寺為軍事管理委員會辦公地點,無法參觀,便將其帶至草堂寺。在京與周恩來總理會談時特意提到未能到訪大興善寺十分遺憾。此事被記載於印度歷史。莫迪在大興善寺駐足一小時左右,並留下一段古吉拉特邦文字,也是為了致敬其同鄉,隋開皇十年在大興善寺翻譯經文26年的達摩岌多。

現有建築

山門外是以大興善寺取名的興善寺西街,2017年,雁塔區區政府提出「以宗教活動為龍頭將該街道打造成宗教文化街區」,在街口處建有妙音鳥,中間位置建有譯經廣場,在大興善寺山門對面建有金剛五股杵,為密宗代表性法器。

現存山門系明代建造,為二層歇山式建築,內上方題寫有「五岡唐鎮」四字,保存完好。由於舊時寺院多局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在佛經中,大宮殿比喻為諸法皆空涅槃寂靜,而三門實則是一門,即通過空、無相、無作達到究竟解脫之意。

天王殿

是山門後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二座殿宇,內部正面供有大肚彌勒佛,此形象為五代時契此和尚之形狀,因其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故傳說為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供奉。

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稱持國天王。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或阮琴,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彌勒菩薩造像後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陀天尊菩薩,乃樓至如來之化身。此尊造像為明代木雕。其形象如果中國古代將軍,頭戴金盔,身披金甲,手持金剛杵。天王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門,東側門懸掛「金剛」牌匾,西側門懸掛「悉地」牌匾。

平安地藏殿

位於天王殿後東側,內供奉地藏王菩薩。門楣上懸「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地藏菩薩右手持九環錫杖,左手持明珠,左右兩側為大型整體群雕。平安地藏殿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一殿閣君至第五殿閣君,由第一殿秦廣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閻羅王殿部分內容組成。

救苦地藏殿

位於天王殿後西側,內供奉地藏王菩薩。門楣上懸「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救苦地藏殿的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六殿閣君至第十殿閣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轉輪王殿部分內容組成。向大眾表明佛教因果關係,揭示人們行為的真善美與假醜惡啟迪人們的理智和善心。

閻王是梵音的音譯,也可稱閻羅王,閻羅大王,閻魔王。閻魔,即琰摩、琰摩羅。意譯為「縛」,縛有罪之人也。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天王,有兄妹雙王之說,稱兄治男魂,妹治女魂。閻王作為陰間的主宰,掌管地獄輪迴,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

地藏殿整體雕塑設計巧妙,布局嚴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向大眾表明佛教思想中的因果關係,揭示人們行為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所獲得的不同果報,旨在啟迪人們理性和善心,對自己言行負責,以期人性完美,社會祥和。

鐘樓、鼓樓

位於大雄寶殿前廣場東西在兩側。東為鐘樓,上懸「天聲」牌匾。西為鼓樓,上懸「地音」牌匾。鼓樓內有寺僧監製的直徑1.5米大鼓。

大雄寶殿

位於天王殿後方,為明清建築。內部供奉五方佛,為密宗主尊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正中者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踢行智;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寶生如來),代表平等性智;東方香積世界阿閥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這五尊佛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而東、南、西、北四方的佛又稱「四方四佛」。

東西兩側供奉二十四諸天,出自於《金光明經》,在眾生中較為突出,在佛陀的教化下皈依正法,護持正法。其中有些雖是諸天護法形象,實則是菩薩化身,護持世間的善男善女。分別為:大梵天;帝釋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金剛密跡;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宮天子;娑竭龍王;閻摩羅王;緊那羅;紫薇大帝;東嶽大帝;雷神。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我叫山竹,迫不得已賣那麼貴,因為我渾身都是寶!


這菜是菜又是藥,農村田野里隨處可見,城裡3塊錢1斤,爆炒特下飯


教你私房菜姜蔥蟹做法,螃蟹入味、鮮嫩多汁,先收藏了


蘭州連城的魯土司衙門嚴謹鬼魅,保存完整,被稱為西部故宮


你注意過嗎,在故宮匾額上有1把箭,竟然200多年都不拿掉


平凡職業造就最強後宮,榨汁姬和兔娘我全都要,還多了一個女兒


旅遊簽證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知道這些讓你簽證更好過


額濟納胡楊林旅行12個疑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