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被稱為紫禁城的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宮苑。它氣勢恢宏、結構嚴謹、瑰麗奢華,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宮廷建築群。
而蘭州向西165公里的永登縣連城鎮,有一座明清時代的魯土司衙門舊址,是我國西部土司建築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遺址,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們稱為「中國西部故宮」。
衙門舊址由魯土司衙門、土司花園、妙因寺等單元構成,占地面積三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七千七百平方米。
由南向北,沿著中軸線進入這個明清時代的土司舊衙,一種明顯的秩序感撲面而來。
整個宮殿院落呈現中軸對稱格局,祖先堂、大堂、燕喜堂、神堂院、六扇門、儀門、牌樓、廊房和配樓等東西而列。東西兩側分布著寢宮、倉院、家寺、小教場和書房院等。整個建築既向北縱向延伸,又向東西兩側擴展,整體建築呈現古香古色,規矩嚴謹,
明清時代,我國宮廷建築的國家標準已經基本形成了。尤其是燒磚刻石技藝的成熟,宮廷建築材料已經不再以土木為主,磚石材料成為各種建築的主要原材料。磚包砌、無梁殿成為主要特點。從國家頂層設計的角度看,清政府發布了《營造法式》《工部工程作法則例》等國家標準,推動了城建歷史的革命性變革。
所以,人們常常說,在中國建築歷史的涓涓細流中,明清建築是建築史上最後一個善射華彩的高峰。
我曾經走過明清故宮,驚異於那裡的華美瑰麗。我也走過鄭州鞏義的康百萬莊園,驚異於那裡的精工細雕。我也走過陝西旬邑的唐家莊園,驚異於那裡的家風教化。
我一直覺得,明清建築的峻挺樓閣、清麗廳堂和別致院落等,是當代人難以達到的一個高度。在時光的矜持流動中,我們不得不習慣於插蔥式的規劃格局和推搡式的居住形式。我們需要習慣的東西太多,這不斷強迫我們遠離曾經的舒爽。
魯土司衙門院落相連,數門直線貫通。而整個遺址的主體建築——衙門則大氣恢弘,氣勢儼然。
作為土司休閒娛樂的場所,魯土司衙門的後花園真是一個精巧的地方。藍天白雲下,花園裡樹木蔥鬱、花草相銜、環境優美。
秋日的正午,鳥鳴清脆,忍禁不住猜想魯土司的從前。
作為明清時代被朝廷授予的少數民族首領,土司是一個世襲的官位。他的主要職責是接受朝廷的領導,管理當地的少數民族,維護當地社會安全,履行保邊、進貢等等社會事務。
魯土司作為甘肅和青海交界處的地方管理者,在元末、明清、民國時期五百六十二年時間裡,經歷了十九代二十一位。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率領數萬人馬進攻北京城(元大都),元朝風雨飄搖。習慣於裝聾作啞,而又昏荒淫樂的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只有率領家眷逃跑。
在逃跑的隊伍中,有一個名叫脫歡的青年。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代,是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孫。前有崇山,後有追兵,脫歡在饑寒交困中沒有跟得上大隊伍。
他流落在蒼茫的河西走廊。
山河險峻,處境危險,脫歡註定難以安身,難以藏身。
他不得不向剛剛建立的朱元璋政權投降。1370年,脫歡被明代政權接受,就地安置,成為當地的管理者——第一代土司。
脫歡實現了由元代皇族向明代貴族的轉變。
然而脫歡真正實現命運轉變的是,1378年,達官戳只在河西造反。這時候,脫歡的太太馬氏主動出手,用技巧捕捉了達官戳只。夫人立功,脫歡獲得了皇帝的嘉獎,敕建楹樓,治地連城。時間到了永樂年間,第三世土司(脫歡的孫子)失伽立下戰功,明成祖朱棣提拔了失伽,並賜給魯姓。
此後,魯土司的地位日益穩固,轄治範圍超過了九千平方公里。連城隨之成為甘肅青海接壤處的一個重要節點。歷代魯土司坐鎮連城,為明清兩朝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人稱三十六院七十二門的魯土司衙門,歷經五百六十年的風風雨雨,依舊透射著明清皇宮的大氣華麗,依舊包含著那個時代的文化密碼。
雖然土司制度走了,而有「西部故宮」的魯土司衙門,卻永遠承載著那時候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