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這是我第二次來圓明園了。很小的時候被媽媽抱著來過。每次一說:「我還沒去過圓明園呢!」都被媽媽反駁回來:「怎麼沒去過?你兩歲的時候我不是帶著你去了嗎?」好吧,那趁著長大能記事兒了,再去一趟。不過,來之前真的有點忽略了圓明園的「大」。
占地350公頃(5250畝)的圓明園有多大?《話說世界建築》一書中介紹過,陸地建築面積可以和故宮媲美,水域的面積又相當於一個頤和園。這水域的面積可就有2100畝,園內可快一半都是水了。難道這才是行人道都偏狹窄的原因嗎?
正覺寺
從一進大門口到路兩旁,印象最深的就是滿園的荷花。不論是水中的,還是盆栽的,蔥蔥鬱郁,仿佛看一眼就能帶走這夏日的燥熱一般。
荷花也是乾隆帝的最愛。不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是否就因名字中帶了「荷」字,才被乾隆皇帝心心念著呢。
檢票處的荷花
圓明園是由綺春園,長春園和圓明園(還有熙春園,但已是清華大學的一部分了)組成,俗稱「圓明三園」。大宮門才是圓明園的正門,據說好像也不開了。
地鐵四號線從圓明園站下車,離得最近是正覺寺入口和綺春園南門。兩處都可以買票進入,但如果想雇導遊的話只有在綺春園門口有。
地圖上左側是圓明園,右側是長春園和綺春園
從三個園子的面積來看,圓明園最大,其次分別是長春園和綺春園。只不過圓明園這部分是燒、搶最嚴重的,目前除了植被已無實質性可看的景點,而綺春園是完全翻新的,只有長春園是有歷史價值的,可謂是圓明園已「三去其二」了。
好像為了迎接我們這波遊客,天氣格外的好,日照也格外的曬,逛完綺春園和長春園(走了三個多小時)後,實在沒有體力繼續再看圓明園了,留點遺憾留點念想吧。
最初的圓明園,只是一座平凡又普通的公園。而在康熙帝將這座園林賜給胤禛並賜名「圓明園」後,雍正帝不僅在面積上從原來的六百多畝擴大到了三千多畝,還增添了辦理日常政務的宮殿,將一座普通的公園變為了辦公、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印象中,雍正帝算是整個清王朝中最節省的皇帝了,唯有圓明園難得的讓他奢侈了一把。
乾隆爺時期,擴建了綺春園和長春園;嘉慶帝努力維護著,又擴建了綺春園。但到了道光時期,由於國力減弱,已經無法承擔大範圍的修葺工作,直到被英法聯軍燒毀為止(咸豐時期)。
這幾位皇帝與圓明園的淵源也頗深,其中雍正帝和道光帝都是在圓明園內去世的,而嘉慶帝和咸豐帝都是在圓明園內出生的。
圓明園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已蕩然無存了;曾有二百多座橋樑,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橋,只剩「殘橋」。
不過,這座橋實在不適合走人,想必曾經也是想打造「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格而建立的觀賞橋吧。
殘橋
殘橋
圓明園的凋零史上經歷過四次磨難。第一次就是大家熟知的「火劫」,被英法聯軍趁火打劫的那次,燒了三天三夜。大火後,不少亂民、太監也會蜂擁而上的趁機撈上一大筆。
後來就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周邊百姓、殘兵、土匪等等將園子裡上萬顆珍貴的樹木,賣錢的賣錢,燒炭的燒炭,這就是所說的「木劫」了。
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軍閥又陸續將園內的太湖石大車大車的拉走,王懷慶、張作霖都曾將園內的石頭弄回家去建別墅和墓地,這就是「石劫」了。
最後一次「土劫」,是在宣統末年後,園內被人過度開荒種地。圓明園在地圖上雖然標註著很多景點地名,但由於大部分遺址連地基都找不到,何談復建一說呢。
西洋樓不是一棟樓?從圓明園僅存的幾處殘骸遺址也能看出,當時西方文化是多受宮廷的喜愛。來到圓明園,總會聽到西洋樓的叫法,這並不是某一棟樓,而是一個建築群體的總稱 ,例如養雀籠、迷宮、海晏堂、大水法等等都屬於西洋樓群內的建築。
細看下文中的迷宮,牆壁都很矮,一眼可以看穿全局,是否可以推測出過去宮廷女子的個子都不太高?否則如何體會迷宮的樂趣性呢。
迷宮原貌
迷宮
迷宮
養雀籠已被玻璃罩保護起來,據說現在每年都還有考古學家來勘探,看著地上大大小小不知道被挖過多少回的地坑,堅持不懈地勘探是否還能發現一些世人還不知道的秘密?
養雀籠
方外觀是香妃做禮拜的地方。幾根搖搖欲墜的石柱,完全想像不出曾經的樣子,也猜不出來它的用途。曾經這裡是個兩層樓,一層是沐浴更衣,一層是禮拜房。
方外觀
說到香妃,全部印象只來自於《還珠格格中》。她生命中的兩位男子,一位是多金但自己不愛的大財主,另一個是自己心愛但無錢清貧的痴心傻汗。如果在現如今的社會,在一個「寧可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年代,是不是香妃也許能更加簡單快樂些?
方外觀
圓明園最有看頭的景點了大水法!這個詞是英語單詞「fountain」演變過來的,也就是噴泉的意思。但讀來讀去,我也無法找到\"shui fa \"的音.
而國內的另一種解讀方式更加符合邏輯:「當噴泉全部開啟時,就像水在變戲法一樣」,所以才被稱為大水法。
據說所有噴泉全部打開的時候,互相談話都只能靠打手勢才能明白,可見聲音大的嚇人。
大水法原貌是什麼樣的?為了對比現在散落在枯草間的石塊,多麼讓人灼痛心靈,先看看原來的樣子吧。
大水法原貌
西洋風格拱橋門洞的後面那幾根柱子(圖片左側),那裡是「遠瀛觀」的遺址,也是香妃的寢宮。而前面這個西洋風格的門洞就是「大水法」了,它也是所有西洋樓建築群中噴泉最壯觀的一處。
原貌中,兩側的方形塔和塔周圍(88根)的銅管是用來一齊噴水的,但已無法感受到圖片上的那種「氣勢恢宏」和壯觀。
大水法
「觀水法」也就是皇帝觀看大水法的位置。後面的石雕圍柱,雕刻的都是西洋風格的刀劍槍炮… ….不知道這是否也暗示著後來發生的一切呢?
對於皇帝的座位,都有坐北朝南的講究。在潭柘寺內的流杯亭,皇帝和大臣的座位即使如此。唯獨在圓明園,觀水法的位置是坐南朝北的。諸多原因中,我想「欣賞水霧中的彩虹」更重要吧,畢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觀賞而存在的。
觀水法
悶熱的天氣下,在「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遊走的真是大汗淋漓。想想在過去,穿著厚重宮廷服的皇帝、妃子們累了有轎子可以坐,而伺候他們的宮女、太監們,每天不知道要在這園內走多少步,想胖估計挺很難的。
走了一路,聽了一路,講了一路,如今圓明園宛如又恢復到了它最初模樣,一座「普通」的公園。微風徐徐,坐船穿過荷花群,陸地上美景雖已寥寥無幾,卻更加襯托出水中的碧荷是那麼深邃與動人。其實,石柱的堅毅不倒,荷花代代相隨,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骨子裡的那股氣一直都在?
對於圓明園的遭遇惋惜肯定是有的,但因沒有見過原貌,這心中的震撼和惋惜能達多少分?
在北京的眾多園林中,以中國式的建築風格為主,西方風格頂多是一兩處而已。例如頤和園的石舫是一條二層宮廷船上體現了西方文化,也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恭王府只有一座花園門採用了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而在圓明園是以樓群的方式體現了西洋風格,占地足有80畝。可惜了,現在也只剩下可惜了。
1.門票25元,現場購買即可;
2.導遊200元,可以拼團;
3.夏天注意防曬防暑,園區內打傘的太多,還是帶個遮陽帽省事些。
4.一定要穿著運動鞋,雖然都是平路,但是園子太大。一看見穿高跟鞋和涼鞋的姑娘們,就心疼她們。
我是講道理的北極熊,離開北極看世界,分享旅途趣事,歡迎和我交流!\"
聲明:本文原創,禁止盜文,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