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王曉明 王兵 趙博文
黃連峪村坐落於博山域城鎮石門風景區內,地處章丘、萊蕪、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處,南、北、東三面環山,西臨青楊河下游的龍門天池,村域面積1.7平方公里,村莊占地500畝,山林面積2500畝,住戶150戶,整個村落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是博山區海拔最高的「中國傳統古村落」。
黃連峪村全貌。
7月15日,記者一行人來到黃連峪村,幽幽村間小徑偶爾有村民往來,雖然天氣炎熱,但在山林綠意覆蓋下的山村卻是安寧祥和。在56歲的村民孫秀蓮眼中,大頂寨七十二間樓舍、長工舍、養馬廄、染坊井,都是村子頗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有一段段的歷史和傳說留在村子的一磚一瓦當中。
據傳有千餘年歷史的古柏。
村東的黃楝樹。
參天黃楝為村子賦名 染坊古井訴說魚水情
「黃連峪」,乍一聽這名字與「苦」有關,其實不然。
黃連峪位於博山城西北18公里處,據村民介紹,黃連峪山豐林茂,因早年間村域內黃楝樹繁茂叢生,所以將村名定為「黃楝峪」,因「楝」字太過繁複難寫,便漸漸演變為「黃連峪」。據資料顯示,在明崇禎十二年的《山神廟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縣誌》中均有黃連峪之村名,也由此可以推斷,自明成化元年之前,黃連峪便已經有人居住。行走在村落中,抬眼望去,諸多樹木參天矗立,體型碩大,也訴說著村子的古老歷史。
除了黃楝樹,古井也是村內的一大特色。據傳,明末年間,因旱災嚴重,村民為救災而傾力打井。現村內古井有6眼,除其中1眼已經填埋外,其他5眼古井依然在正常使用中,也正是由於資源豐富,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軍服廠專用井水配以黃楝樹的汁液,用獨特工藝染制土黃色軍服,所用井眼也被稱作為「染坊井」。
時至今日,當年的兵服加工廠已經難辨蹤跡,但是「染坊井」仍保留完好,掀開井口處的遮蔽物,井壁幽長,井水平靜,似在訴說著當年的軍民魚水情。
村中的染坊井。
兩區共修「友誼街」千年古柏守護山村
黃連峪村被風景優美的九鼎蓮花山環抱。村民住房分布於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村內的房屋多分為兩層,上層供人居住,下層則是飼養牲畜或存放糧草。牆體多用雕刻精緻、紋理美觀的青石砌築,房頂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優質平板石構築,在不少民房的屋檐上,還能看到精緻的花鳥題材雕刻印記。
從染坊井沿著石質小路前行,村中的一棵古柏令人矚目。據介紹,這棵柏樹樹齡在千年以上,直徑超過3米,高度超過20米,樹下則是村中的山神廟與名為「友誼街」的石碑,67歲的李欽樹表示,石碑是當時村裡整修道路時,張店、博山兩地修建,為紀念此事,將道路命名為「友誼街」。
大柏樹下是村內「官屋」所在處。明清時代,老官屋是當時官員和家族長等辦公議事的地方,在官屋西側的牆體上,砌進牆體內的兩塊石頭上記載著修葺官屋時的房屋功能用處、提供地基者等信息,落款一則在清光緒元年,另一則則是在民國十七年。
官屋前聚集著數位村內的老人,李欽樹告訴記者,這棵大柏樹在他們兒時便已存在,現在村中一代人老去,便在柏樹下說說話,等待時光老去。「這棵大柏樹就是黃連峪的根,前幾年修路的時候,路面都硬化了,雖然好走,但是柏樹根上下不去水,感覺這幾年生長得不太好了。」李欽樹說,「看看得想個辦法,還是得讓雨水滲下去,留住這棵樹。」
在古柏東側,沿路前行,則是村內有名的「長工房」,由大門不難看出當時長工房的規模宏大,進入之後,雖然年久失修,多數房屋僅存主要面貌特徵。據傳,明朝時期,黃連峪的鄭氏宗族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農耕人員,為便於控制和管理,為其修建了住所,即長工舍。建築中石雕石刻隨處可見,上院、下院工舍36間、工棚3處,占地1.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其中長工住工房,短工住工棚,可見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老官屋前乘涼的村民。
村內的拴馬樁。
「七十二間樓舍」故事流傳
新農村不斷創新描繪新願景
提起黃連峪,最有名的建築要數「七十二間樓舍」。相傳當時的淄川籍人士王起香,曾受朝廷賞識和重用。後因得罪王府被貶回原籍,隨後在黃連峪一帶,網羅地方土匪武裝,橫行鄉里,獨霸一方。為躲避官府追剿,選擇在山高坡陡的大頂寨(海拔768米)建立據點,紮營屯兵,大興土木,建成了宏偉的寨上宮舍。據村裡的老人相傳,王起香在大頂寨上所建樓舍有七十二間,口口相傳,「七十二間樓舍」就成了村民約定俗成的叫法,但是由於這部分建築已經毀於戰火,具體有多少建築,已經很難說清。
「七十二間樓舍」原址,仍能看到供長期生活用的儲水池。
長工房大門。
從村東沿山路向北上山,穿過古道,鑽過一片樹林便能望向山頂,上到山頂的路並沒有人工修建的棧道步梯,只能通過自然形成的突出石塊作為落腳處登頂。山頂則相對開闊,村民孫秀蓮指向「七十二間樓舍」的位置,表示由於戰亂房間瓦舍已經盡數損毀,能看到的也就是草木叢生的場景,只有山頂中間的儲水池,當年修建時鐵錘和石釺開鑿留下的刻痕明晰可辨。
據介紹,除了「七十二間樓舍」外,寨東側還修建了通往大頂寨的馬道,供運輸物資和馬匹通行。人工開鑿的大水池能容水400立方。後來,因地方頭目謝遷率義軍造反失敗後看中了大頂寨這塊戰略要地,與早已在此盤踞的王起香部發生了激戰。謝部用火炮、炸藥等武器將已建成的寨頂樓舍夷為平地,僅留現在的遺址。
通過大頂寨向山下望去,能看到村東側有一處南北長200米、寬60米的平展地,在中間建有大戲台,還能夠辨別當時供演出人員更衣的「化妝間」及高出地面的舞台,早年間每逢廟會、節日或鄰村會演多落腳此地。
古時的「大戲台」。
據了解,古時黃連峪村是戰略要地,貫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大頂寨東側的「戰馬道」是通往博山、淄川、周村、章丘、濟南的交通要道。由於從濟南府經淄川縣到齊長城風門道關路途遙遠,戰馬到不了,必須在村裡休息一站,便設置了兵站,為濟南府到風門道關長城守軍的信使服務。直至今日,村裡還留有養馬廄,當年的鼎盛由此可見一斑。
記載著官屋信息的石碑被砌進牆體內。
2014年11月,「80後」李嘎當選黃連峪村村主任,如今的黃連峪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拓寬公路,發展文旅產業,悠久的人文歷史、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鄉情備受認可,目前已獲得「山東省傳統村落」「中國傳統村落」和「國家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等諸多榮譽。今年4月21日,黃連峪村與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簽訂了「耘藝助村」戰略合作項目;7月21日,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這裡,將進行為期四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古老的山村迎來了新面孔,也注入了時代的新活力。
近年來,黃連峪村依託1400畝的紅香椿基地,種植了花椒、山楂、核桃、柿子等有機作物,皇糧峪系列農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歡迎,「皇糧峪系列農產品包含小米、山雞蛋、紅果片、玉米粉等。黃連峪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嘎說,以小米為例,品牌化運營後的皇糧峪小米售價在15元/斤,比市場上的普通小米「含金量」要高得多,去年每戶村民平均增收600元。
青山綠水,發展創新。新時代的黃連峪正在古村落的歷史中展開新畫卷,這裡的故事也將繼續訴說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