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沛澤爸
名是什麼,是名聲,也可以說是功名、地位等。在心理學上,「名」就是「獲得他人尊重,用來滿足自身內心被尊重的需求」。「利」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其他的物質財富。「名」與「利」是一對孿生兄弟,兩者在一起正好共同組成了人們追求的兩大目標——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追名逐利」是現實中每個人的普遍追求或生存意義,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以當班幹部為例,父母普遍認為,當班幹部能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鍛鍊孩子的領導能力和社交能力,他們會因為孩子沒有當上班幹部而不悅,甚至找老師溝通,能否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導致學校的一些班級「機構臃腫」,一些班中多數孩子都有大大小小的「官銜」,什麼語文課代表、小組組長、學習大隊長、紀律標兵……
儘管學校的初衷是讓每位孩子都有鍛鍊的機會,但忽視了對孩子當班幹部的心理進行引導,「官本位」思想開始在孩子中滋生、蔓延。「當官就有了權,就可以管其他人,這有多威風」成了孩子當班幹部樂此不疲的原因。
孩子的官本位思想其實是家長追求名利的一個寫照,早些年,零點公司曾做過一項調查,調查採用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瀋陽7個城市的2252名14歲~60歲的當地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調查者根據年齡講受訪者分成3個群體進行研究,年齡為56歲至60歲的為老年群體,年齡為36歲至55歲的為中年群體,年齡在14歲至35歲之間的為青年群體。
調查發現,年輕父母最為看重的是子女擁有權勢和名利,青年人中分別有39.3%和14.5%的人選擇了這兩項,而中年群體這兩項的選擇率分別為31.2%和11.2%,老年群體對這兩項的選擇率則只有27.6%和5.9%。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還沒有孩子的居民比已有孩子的居民更看重孩子在未來「有權勢和名利」,他們對此項的選擇率高達40.2%。
隨著「贏在起跑線」觀念深入民心,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早點表現出與眾不同,早點嶄露頭角,殊不知,即便孩子真的天資聰穎,如果父母過分追求名利,也很有可能讓孩子的聰慧夭折。
老生常談的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方家世代以種田為業,方仲永5歲時,不曾見過紙張筆墨。一天,他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便從鄰近人家借來紙筆,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明道年間,方仲永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方仲永一個聰明、才能早現的才子最終被名利所害,過早的「夭折」了。他從小就被讚美、稱讚包圍,讓他停止了學習的腳步,被名利沖昏了頭腦。聲譽鵲起的神童,一般很難有一個清凈、明達的人生。所以,父母不要過早地逼著孩子向名利場進軍。
如今,許多選秀活動一浪高過一浪,人們關注的目光也越聚越多。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名聲,孩子的世界會被虛幻、放大、呈現一種不真實的繁榮假象;因為名聲,他們作為孩童的天真,會被過早地斂藏,呈現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成熟。一朵花的美麗在於自然綻放,人生的美麗在於適時適地體味生活的真諦。人為地改變花的生長規律,儘管可以愉悅人類,但對於花本身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綜觀至今許多的各路神童,我們對他們除了敬佩之外,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陌生。因為他們沒有平凡孩子的天真爛漫,不會象平凡孩子那樣率性地奔跑跳躍,揮灑作為孩子的天性。神童們擁有的只是厚厚鏡片背後的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眼神,呈現給人們的總是默默思考的樣子。這些被過早催熟的孩子,怎麼可能走得遠,擁有廣闊的天地呢?
不少父母喜歡攀比,孩子考得好,學的好,也代表著父母的顏面。有些父母為了使孩子比別人強,利用假期,拚命的給孩子「加餐」,灌輸知識。這不僅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無形之中也給孩子上了枷鎖。成功的教育首先要從尊重孩子的成長周期開始。
2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8歲上縣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的「神童」魏永康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學。
昔日神童,何以至此?中國傳統家教觀念的核心是「學而優則仕」。時至今日,這種家教觀念還深深地影響著父母。在現代人的攀比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孩子的較量。誰都想讓孩子出人頭地,於是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口號的動員下,父母們紛紛解囊、各顯奇能,傾其所能地打造理想中的孩子。
然而,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有一定的順序、規律和特殊性的。過早的智力開發並不適合所有孩子,過度的教育只會阻礙孩子應有的發育規律,甚至影響身心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學習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並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味按照成人的模式去灌輸知識,讓他們去做那些要靠頑強的毅力才能堅持每天做的事情,不僅違背了孩子的天性,更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規律。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得好:「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特徵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生命,就是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像動植物一樣,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就拿思維來說,0—3歲是靠直觀的動作思維來引導自己的活動,4歲則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5—6歲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如果孩子上小學較早,他的抽象思維還非常弱,那麼學起數學來就非常費勁。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認為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真,豈不冤枉了孩子?
還有,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原因是因為一年級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有意注意保持時間會有所延長。這時有的父母總以為孩子對學習沒興趣,甚至當成了是多動症。聽到很多的父母說孩子考試太粗心,不該錯的會出錯。其實有時並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錯,而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於大腦和神經系統還沒有發展成熟,注意的短暫性,記憶的瞬間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會造成粗心。這些在成人看來低級而簡單的錯誤,會隨著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