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頭版刊曾出了一張圖片:
一位父親在騎摩托車時也不忘教孩子英文,後視鏡上貼滿了英文單詞,雙手也寫滿了生詞,兩個孩子雖然才上小學,但是英文已經達到初中程度。
這個新聞引起了轟動,有的父母親買了書如法炮製,嚴格控制孩子的休閒時間,只要孩子早上一睜眼,便要求他背生詞,街頭巷尾也出現了走路時喃喃自語的孩子。
小感看了很不以為然,且不說開車或騎車背生詞很容易出車禍,傷及無辜,走路背生詞更易撞到電線桿。
為安全起見,這一點不應該提倡。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對孩子的智力啟蒙不僅沒有意義,還可能有害。
01
現在,很多父母和老師,讓幼兒園的孩子一天練習寫幾個小時的阿拉伯數字及中國字,寫不好只好擦掉重寫,惹得小孩哭大人罵,好不辛苦。
這麼小的孩子,每天感受到的都是失敗的痛苦經驗,這其實對孩子的未來很不好。
其實,幼兒園的孩子們,左右腦也還未發育完成,手上的小肌肉尚也未發育成熟,精細動作做不好,甚至連筆還握不穩,這時候教孩子認字寫字,對孩子來說實在是有些「殘忍」。
有研究發現,在學前被強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學時會表現得優於其他人。
有研究統計發現:
在學齡前過早被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小學時可能比未認字的孩子優秀,隨著年齡增長,過早認字的孩子優勢不再明顯。
我有一位親戚,夫妻倆都是博士後導師。
他們堅信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早認字,否則孩子入學後,成績會被其他孩子甩在後面一大截。
帶著焦慮,他們讓孩子剛會坐著的時候就開始識字、提問。
孩子很聰明,2歲左右就可以基本無障礙閱讀一些「歷史書」(類似於各種名人傳,純漢字的那種)。
媽媽非常驕傲,教會了孩子那麼多字。
雖然孩子上學後,考試成績都是100分,但總抱怨上課很無聊、沒意思,老師教的字她都懂。
正是孩子覺得沒意思,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上課就越來越不專心,最終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到了二年級,由於難度提升,孩子注意力被破壞,很多科目成績由優秀變成了良好,不如之前受老師重視了,心理落差特別大。
三年級時,孩子經常發脾氣不想去上學,出現厭學情緒。
其實,如果孩子「認字」僅僅是「認得字」是不夠的。
中文有很多詞語,有時添加一個字又常常會改變原有詞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
雖然只多加一個「板」字,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天花板是什麼,即使這三個字他都認得也猜不出意思來。
省略一個字也是一樣,如「建築老師」跟「建築師」就不一樣。
因此,中文學習不只是認字,更重要的是建立心理詞彙,而這個詞彙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對話,回答孩子無數的問題時,不知不覺建立起來的。
太早或過分地驅策孩子,確實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02
孩子識字有敏感期
1、不用學太多
1.學齡前(6歲前)學會約2000個字,能提高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
剛開始,放低對孩子的要求,每天記住1個最簡單的字即可。一年下來,孩子也可以認300多個字呢。
2.孩子在4-6歲興趣廣泛,閱讀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
2、有計劃系統地認字
大多數孩子在4-7歲出現識字敏感期,對識字本能地有濃厚的興趣,且4歲左右孩子的記憶能力非常強。
當然,每個孩子興趣點和對文字的敏感度不一樣。
如果孩子認字敏感期來得早,特別感興趣地問:「媽媽,這是什麼字?」
難道我們要回答:「小孩子過早認字不好,別認了」?
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各有不同,如果孩子表現出來了認字的興趣,說明孩子發展到了這一步,我們可以儘量滿足孩子。
如果孩子明顯牴觸,我們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現在的孩子,補習已補到像個機器人,若是把剩餘的一點時間都拿去背生詞,連睡覺前都得聽英文錄音帶,就難怪有個姓徐的孩子要說「做徐某某很辛苦」了。
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福報,只有在放鬆的心情下才會感受到福報的樂趣,千萬不可把孩子當作競爭品,天天鞭策他上進,要知道欲速則不達。
人生的路很長,孩子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習,為何要趕在他未成熟之前,強迫他去做他還做不到的事,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呢?
若是等孩子大腦成熟後再去教他,就會事半功倍。無論是認字還是其他,都要等孩子有了掌握「技能」的能力時,再去讓TA學習。
做父母的不要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要在乎幼年時多玩了一點時光,不要拔苗助長。
孩子有快樂的童年,身體里的潛能被開發出來,有了學習的能力,自然會喜歡學習,以後才會自動自發去學,才會有所成就。
如果孩子還沒上一年級,便開始痛恨上學,那以後的日子,就不知該怎樣過下去了。
---END---
加入樂學感統教育
讓您的孩子打好一切學習的基礎
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