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媽媽群里又慌亂了
火爆得不行的法國核桃油品牌拉杜藍喬
國內進口商對所有批次產品檢測
發現均存在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殘留
要求各渠道代理商緊急下架所有產品
我們簡單梳理了一下目前網絡上的信息
1、代理商表示:並不是所有送檢的批次都超標了,只有2個批次超過了限值,其他批次只是有殘留。
2、鄰苯二甲酸酯成分是一類廣泛用於生活用品的塑化劑,有抗雄激素活性和生殖毒性。
3、鄰苯二甲酸酯的污染途徑太多了,甚至這段火熱的垃圾分類也是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出現。因為土壤、水質、甚至是加工過程的設備都可能出現污染原料而被檢測出來。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現在給出的是對於食品允許的殘留量標準。這就說明了在原料加工食品過程中不可能存在0殘留的可能,無非這個殘留量是多少而已。
4、檢測報告顯示送件樣品每公斤殘留鄰苯二甲酸酯1.86毫克,這意味著寶寶每天要喝下半瓶左右才有可能產生損害,而日常媽媽們使用也就是幾滴的量,所以不必因此恐慌。
其實和拉杜藍喬到底有沒有毒性相比,更加引起我們關注的,是一位媽媽在這次核桃油問題的討論中插播的提問:
這位媽媽沒有回覆我的提問:為什麼要在6個月寶寶的輔食里滴幾滴食用油?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了,沒有聽說過小月齡寶寶的輔食必須這樣製作。
前段時間,社群里也有一位媽媽詢問寶寶輔食的問題,順便發來一張自己購買成品輔食的賣家給她推薦的6月寶寶輔食建議:
說真的,剛看到這份所謂的輔食建議時,我是震驚和憤怒的。震驚於賣家的無知無畏,憤怒是賣家為了賣貨,給顧客提供這樣無視寶寶生長發育規律和健康的所謂輔食建議。
為了讓寶寶順利吃輔食,米粉和蔬菜泥混合一碗,不考慮後期味覺混淆的問題
不考慮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進度,6個月就添加芹菜這種粗纖維食材
食材添加絲毫不考慮寶寶味覺基礎的建立,選擇的都是南瓜、紫薯、胡蘿蔔、紅棗這些甜味食材多。
為了賣出產品,完全沒必要添加的芝麻醬和食用油,每一餐都建議加入輔食。
這樣添加的結果可能會存在
1、口味越吃越重,食材的本味接受度越來越低。
2、因為粗纖維食材的攝入過早,便秘或者嘔吐的可能增加。
3、芝麻醬和食用油攝入的油脂過多或過頻繁導致脂肪瀉的可能增加。
4、輔食食材過少,導致的營養素攝入不足。
既然6個月沒必要給寶寶輔食添加油脂類,那該怎麼添加呢?
什麼油適合寶寶
從營養學角度看沒有一種食物是完美食物,我們需要不同的油脂來滿足身體需求。對於寶寶來講橄欖油、紫蘇籽油和亞麻籽油從脂肪酸的角度來看更適合嬰幼兒,因為富含更多的 α-亞麻酸(omega-3)。核桃油里 α-亞麻酸含量在10%左右,紫蘇籽油和亞麻籽油里 α-亞麻酸含量在60%上下,而橄欖油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食用油,比核桃油和大豆油還耐高溫。
這樣看是不是寶寶吃這三種油就可以了?
對於單一食物來源的嬰幼兒來說,核桃油、紫蘇籽油和亞麻籽油確實比較適合,但是單一食物來源的嬰幼兒年齡階段在6-8個月,這段時期對於油脂的需求並不大甚至沒必要。而寶寶開始使用食用油製作輔食的時候,可以吃的食材種類已經非常廣泛,蔬菜、肉類、魚類、禽蛋等等,營養的來源更加豐富多樣,對於油脂的營養要求就沒那麼高,各種市售的合格食用油都可以使用。
簡單說我們建議的食用油的原則有這麼幾條:
1、 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動物油不是不能吃,但不建議大量頻繁食用。
2、嬰幼兒可以多吃一些富含 α-亞麻酸的油,比如紫蘇籽油或亞麻籽油。
3、購買小包裝,經常換著吃。
4、儘量控制油溫,少起油煙減少高溫烹調
6個月的寶寶需要吃核桃油嗎?
6個月沒有必要吃核桃油,甚至是沒有必要吃油。
有媽媽會問「不吃油怎麼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不吃油怎麼吸收菜品中的營養?」其實這個時候寶寶的輔食還是以熟悉食物的味道為主,食物量吃的少,後期也會添加蛋黃來提供脂肪。哪怕不吃蛋黃,母乳和奶粉里也有脂肪,可以滿足身體和健康對脂肪的需求。
寶寶什麼時候可以添加食用油?
寶寶的輔食添加是從植物性食材到動物性食材逐步過渡添加,這樣添加是為了保證寶寶的胃腸先接受和適應膳食纖維,利於糞便的發酵成型。我們建議在寶寶添加蛋黃以後可以添加食用油,這個時候即使身體吸收不了多餘的油脂,也有足夠的蔬菜膳食纖維包裹排出體外,可以避免寶寶因為脂肪攝入過多造成腹瀉。
膳食寶塔的食用油推薦建議是7-12個月每天攝入量0-10克,在這個範圍內都是可以的。但是,攝入油脂的目的是提供脂肪酸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7-12個月的寶寶在日常輔食中有足夠豐富的動物性食材,只要寶寶不挑食,不偏食,不是純素食的寶寶,也可以再晚一點添加食用油,原因是攝入油脂越早,可寶寶對輔食濃厚的口感依賴越大。
輔食里有必要添加食用油嗎?
簡單來說純素的菜品可以放油,有肉、魚、蛋的菜品可以不放。
這是因為動物性食材中含有油脂,所以不需要再額外給寶寶大量用油。
但是像上文提到的6個月寶寶輔食中添加核桃油、芝麻油等等,這是沒有必要的。
寶寶輔食製作如何使用食用油?
寶寶吃油要選用量勺來控量,常見最小的1克或1毫升比較適合。炒菜的時候可以用油刷來配合方便控制油量。
除了炒菜潤鍋之外,還可以點(淋)在菜品、湯品、麵粉等拌勻即可。
另外,在烹飪時還有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來避免寶寶攝入過多的食用油。
1、 油刷控油
很多人炒菜的習慣是用油壺或者油桶,一下把油就倒入了鍋里,多或者少沒有固定的量,或者像我們的學員一樣就看手抖的程度。
當然,像我們這位學員媽媽,炒菜使用一滴油就有點兒誇張了,沒必要嚴格控制到這種程度,可以在炒菜時倒入一點點油,然後用油刷在鍋底均勻刷一層即可。如果倒入的油多了,刷完把多餘的油倒出來就可以了。有的媽媽說油少了粘鍋,粘鍋主要是烹飪操作技術的問題,和油量多少關係不大。即使使用鑄鐵鍋,如果鍋內有水,炒菜也一樣粘鍋。
2、熱鍋冷油
我們家庭烹飪的傳統習慣是鍋刷洗後略燒乾放油,油略微冒煙以後放原料熗鍋提味,再一次投入食材進行烹調。這種習慣應該來自原來我們吃的毛油居多,我記得小時候買回來的油需要先「靠」一下,燒到冒煙去掉一些異味後放涼保存,做菜的時候再進行二次加熱後烹調用。但是現在的油全是精鍊油,不需要高溫加熱再用。鑄鐵鍋必須燒乾再放油才不粘。用不粘鍋烹飪因為有塗層做隔離,少放油也可以用,甚至有的號稱不放油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