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吧?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正所謂「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實」,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渾身都是寶,那麼孩子也會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
但是,如果在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無用的,那麼,這些孩子也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低價值的,是不配得到幸福的。
儘管我們歷來都把對孩子的管教當作是各家的私事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否認,那些長期遭到父母言語傷害的孩子,承擔了比遭到父母毆打的孩子更大的傷痛。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們將聊到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並衷心地希望各位父母們在和孩子說話時,能夠更多地顧及到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01.
惡言惡語的力量
在這裡,我們先要明確的是——哪種程度的貶損,已經可以算作是語言暴力的範疇。
生活中,大多數家長都難免會在怒極攻心的時候,或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半開玩笑地損孩子就。但是,如果家長們經常對孩子的長相、智力、能力,或是價值進行言語層面的攻擊,那就屬於言語暴力了。
與操控型父母一樣(更多內容,請戳:原生家庭 | 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不願放手的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
有的父母會直接地,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會吵架的時候,惡狠狠地對孩子說,「要是當初沒有把你生下來就好了,這樣我也不會……」,或是,在孩子犯錯後說,「你怎麼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實在是太丟人了……」等等。
有的父母會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磨角地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
比如,他們會開玩笑地叫自己的孩子「小蠢豬」,或是開一些惡意的玩笑,如「他們分配腦子的時候,你一定忘了去吧」。
如果有孩子或是其他家庭成員對此表示不滿,那麼語言暴力型父母則會指責他們缺乏幽默感,好像他們說出這樣的話只是在開玩笑一樣。
菲爾,一位48的牙醫,儘管他擁有眾人羨慕的工作,說話聲音卻總是小到讓周圍人的聽不見。
從他的敘述中,我們發現,菲爾的父親總是在他童年的時候,沒完沒了地取笑他,特別是在有外人在場的時候。
長久以往,飽受羞辱感折磨的菲爾,就再也不敢大聲說話了,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在下一時刻遭到周圍人的取笑。
02.
貶損的幽默,家庭里的破壞劑
不只是菲爾,任何小孩子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實,取笑和威脅。
儘管積極的幽默是連接家庭成員最有效的方式,但是那些貶低性的幽默在家庭環境中卻極具有破壞性——孩子們對挖苦或誇張式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面的含義上。
換言之,缺乏處世經驗的他們,沒有辦法理解父母的「我打算把你送走」之類的只是玩笑話。
於是,當父母們一再提到這句話時,孩子們非但不會覺得好笑,反而會擔心自己有一天真的被父母扔到了醫院裡。
所以,這些來自父母,且頻繁的玩笑,便與其他管教方式一樣,具備了虐待屬性,既殘忍,又具有破壞性。
另一種言語暴力,則披上了引導的外衣。
比如,有的父母會在對孩子一番大肆指責後,告訴孩子「我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你好」「我是在幫助你成長為更優秀的人」「我是在教你如何去適應這個殘酷的世界」。
由於這些行為隱藏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面具之後,所以成年子女往往很難意識到其危害性。
湯姆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中年男人,現任一家大型公司的客戶經理。來到公司的六年里,他的業績一直很不錯,並從一位普通的前台員工,一步步地做到了公司的客戶經理。
但是,當他的老闆鼓勵他繼續向銷售總監晉升時,他卻打起了退堂鼓,並不停地告訴作者「我最親近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太難了,我肯定做不到的……」
在和他深入溝通後,作者才發現,這個最親近的人,原來是他的母親。
原來,在小時候,湯姆的母親便要求他事事做到盡善盡美……要是湯姆膽敢把這一切搞砸了,他的母親就會極力羞辱他,並命令他把這件事情做到。
記得有一次,湯姆在一次隨堂測試里拿到95分,與第一名的98分僅僅只差了3分。但是,回到家後,等待他的不是母親的安慰,而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指責「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她的話語讓湯姆一下子垂頭喪氣了起來。於是,她拍了拍湯姆的肩膀。當湯姆終於以為媽媽要說些安慰他的話的時候,他的母親你卻說道——「面對現實吧,畢竟你什麼都做不好,不是嗎?」
從湯姆的故事裡可以看到,他的媽媽對他的態度始終是矛盾的,一邊逼著他事事做到完美,一邊又在他做錯事兒了以後,告訴他,其實他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結果,湯姆一次地失去了建立起自信的機會,理由竟然是母親所號稱的——「只是想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3.
言語虐待的背後,是一對爭強好勝的父母
隨著孩子們的慢慢長大,父母也一天天地走向衰老。
特別是在孩子的青春期,那些不夠開明的父母,更多感受到的,不僅不是孩子進步的喜悅,還有自己的優越感在不斷減少的焦慮。
但是,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夠反觀自己,欣然接受孩子的成長,並與孩子們完成一次健康的交接棒。
有的父母會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孩子施加壓力,來抵抗這種風險。
比如,有的母親會通過告訴孩子「容貌並不重要,內在才重要」,來掩飾自己年老色衰的恐慌,有的父親則會通過嘲諷和羞辱的方式,來讓兒子認識到「家裡只有一個男子漢,那就是自己」。
這時,有的孩子會公然地與家長競爭,以此作為進入成年期的試水,而父母們則孩子的這個行為,稱之為「叛逆」。
在這個期間,不論好勝的家長嘴上說要為孩子如何,他們隱藏著的真實意圖都是讓自己不被孩子所超越。換言之,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向孩子證明「我們都有自己的能力極限,而我就是你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