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最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對了這4件事

作者:CUP       2019-07-24 10:35:49


"

育兒,是每個家庭都很關心的話題。

尤其這幾年《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這些親子節目的熱播,更是讓這個話題越來越被關注。

在育兒問題上,一百個父母裡面,至少有九十九個父母都有育兒困惑和焦慮。

比如困惑: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為什麼孩子上初中之後會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很強勢,在外面不夠自信,羞於表現自己,跟在家裡截然不同?

比如焦慮:

親子之間衝突不斷,該怎麼辦?現在的孩子要面對的不良誘惑是不是太多了?孩子已經滿10 歲了,卻還不願意一個人睡,怎麼辦?

那麼,面對這樣那樣的育兒困惑和焦慮,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的「不良」行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不良行為呢?作為家長的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讀一讀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吧,她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你的99%育兒困惑,都被她一語道破。

01

所有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如果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保持樂觀的態度,恰恰表明了他內心潛藏的不自信。或者說他實際上是個悲觀主義者,相信命運對自己的安排,所以表現出樂觀主義精神去適應現實生活。」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不良行為,這些都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我們需要找到表象後面的動因。

阿德勒認為,人格結構形成於兒童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到老」。

依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人的自卑感為前提的。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激勵他們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

同時,兒童天生的自卑感也會帶來消極因素。

有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的管教,父母經常對其言語羞辱或奚落,甚至咒罵他們沒有前途,這種愚蠢的斷言,使得孩子更加自卑怯懦。

他們會總是害怕別人批評,害怕得不到重視,害怕收到羞辱,因而總是受別人意見的支配,生活在敵意之中,慢慢就形成了懷疑、嫉妒、自私的性格特徵。

過度的自卑,兒童會期望在某方面取得更好成績,來讓自己更好受些(這是心理補償機制)。

但是由於現實往往難隨人願,自卑所導致的膨脹的野心會毒害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對許多事情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並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

對於自卑情結嚴重的孩子,我們必須先鼓勵他們,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要以友善同情的態度對待他們,與這些孩子建立友好的關係,而不是一味用嚴厲的態度去恐嚇他們。

我們還應採取不同的方法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身體感到自信,使他們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勇氣,他們就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

02

兒童都有對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人性的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對卓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並存的。因為自卑,我們才會去追求卓越感,我們企圖通過努力追逐來獲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這也是一種心理補償)。

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發展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卻無時不在。

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絕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所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一致的。

在嬰幼兒時期,獲得父母和別人的關注,是兒童追求卓越感的主要方式。

比如,孩子不睡覺、挑食,甚至尿床等製造的各種各樣麻煩,都是為了試圖贏得某個人的關注。

再大些的時候,兒童喜歡哭鬧、裝病逃學等等,也都是希望獲得大人的關照,達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兒童為了追求卓越感,還可能會採取更為嚴重的錯誤方式,比如懶惰行為。

懶惰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小心思」:孩子之所以採取懶惰態度,是因為可以緩解目前的困境。

他們以此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缺乏成就找到藉口。這樣他們就可以把目前的無能和無所成就歸咎於懶惰。

人們很少指責他們能力不夠;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會說:「如果他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幹!」孩子對這樣的說法沾沾自喜,因為它對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

此外,這種說法還成了一種成就補償,這對孩子和成人都同樣如此。這個具有欺騙性的「如果句式」,使得他的毫無成就感變得尚可忍受。

簡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種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孩子著手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知道了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實際都在追求卓越感,我們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

當今世界,人們更為關注可見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徹底的教育。因此,相比將孩子培養得野心勃勃,我們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質,要讓他們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03

錯誤的卓越目標是不良行為的指引

個體的生活目標,是具有決定性的。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並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

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

兒童通常在2歲或3歲就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卓越的目標。這個目標總是在眼前指引著他,激勵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這個目標。

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確定就不易改變,它會程度不同地約束和控制兒童。兒童會尋求以自己的行動落實自己的目標,他也會調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實現這個目標。

比如兒童上學問題。

如果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與其說是學習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這些兒童大部分開始對自己喪失信心,迴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你見過這樣的幼兒園拓印畫嗎?暑假跟孩子一起玩!


媽媽,班裡好多小朋友不來上學了,得知原因,媽媽也想給娃辦退學


三個實用的抱娃方式!寶寶愛哭鬧,家長可以試試這樣抱


你可知13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娃們的睡姿,我已經笑到不能自己


別人家的孩子都這麼拼?快來突圍賽看看


精心培養的4歲「神童」,才入園就被勸退,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耶魯媽媽:孩子擁有這3種素質,就可以放心讓他去闖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