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耶魯大學管理學院
ID:Yale-SOM
2017年秋天在我人生里意義非凡。兩個青春期的女兒遠離在北京的家人,飛去了萬里之外的世界教育名城——波士頓,開始了她們在美國私立高中格羅頓學校(Groton School)的求學生涯。
這段時間,很多朋友問我,孩子要不要上美高,什麼時候出國好。還有一些年輕的父母們向我求教教育理念。
其實,說起來還有點慚愧,由於工作忙出差多,我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她們,也沒有系統學習研究過教育方法,甚至沒有一次陪娃寫作業的經歷。
只是近兩年孩子們申請美高過程中,自己的確跟她們有不少溝通,開始深入思考教育問題,也跟有同樣經歷的媽媽們交流。
我從小不擅寫作,但覺得把一些想法寫下來,更有條理,也能與更多人分享。
孩子教育問題是個蠻大的命題。要想說清楚,沒有幾萬字是下不來的。另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不能說誰的道理就一定對。
我在這兒只是想分享一下我的經歷、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一些人,這就很滿足了。
1、孩子出國前應具備的三種素質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成為有國際視野的人才。80年代90年代出國的人基本上都已大學畢業,有的甚至工作過幾年,心智比較成熟。
21世紀頭十年,隨著中國家庭的富裕,很多高中畢業生開始出國讀大學。雖然心智談不上很成熟,但至少算得上成人。
但最近十來年,似乎有很多家庭送孩子出國讀高中甚至初中,出國小齡化似乎已成為近期的必然趨勢。
孩子們要不要出國,什麼時候出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到什麼階段才算完成?在我看來,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下面三點,父母就可以放心讓他們自己闖世界了:
第一,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自信;
第二,不怕失敗,堅持目標的精神;
第三,同理心和從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的能力。
2、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自信
人生一個永久的課題就是回答「我是誰」。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規劃「我往哪裡去」。先有自知,才能自信。
2012年兩個女兒剛轉學到北京順義國際學校(ISB)時,英文口語很弱,老二Amelia發音基本上是原來外教的紐西蘭口音加中文口音,老大Annabel不能流暢地課上發言。
我們全家都懷疑是否不該轉學讓孩子們盡顯弱勢。一個月後的校運動會打消了我的顧慮。
Annabel在七個田徑項目中獲得六個年級第一,一個第二,衣服上別滿了冠軍小錦旗。Amelia在之後的比賽中也獲得同樣傲人的成績。
ISB很重視體育,同學們真心佩服羨慕她倆。她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不用為英文不夠好就不相信自己,體育好同樣能獲得同伴的認可。
恢復自信的姐妹倆從此以後跟同學們課上課下交流越來越活躍,繼續在體育方面發展並為校隊出力,並且都競選當上了班長。
通過體育獲得的自信不但使他們交了很多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幫助她們克服學業上的困難,很快進入好學生的行列。
倆人自己總結這段經歷說「我們不能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只要在自己喜歡的事上盡力做好,我們就是最棒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學校和家長鼓勵孩子全面發展,不只注重學業和排名,有利於孩子們了解自己,獲得自信。
在很久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孩子們沒有必要去美高。ISB是個不錯的學校,孩子們能多跟家人在一起四年是珍貴的經歷。2015年時我們還沒聽說過Groton。
2016年Annabel很多同學在準備申請出國,兩個孩子說也試一試。朋友推薦讓一位據說經驗豐富價格不菲的面試顧問做個評估。
顧問各見了十分鐘,初評的結果是「她們只會回答YES OR NO,不夠成熟,沒看出有什麼亮點,一定要上培訓課,但即使上了也與前十名私立美高無緣」。
當時孩子們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本來並沒想去美高,這一測試還打擊了孩子們的自信,真是不值得。
跟孩子們商量,馬上決定不以去美高上學為目的,就是藉此機會鍛鍊提高面試能力,試試看自己是不是像顧問所說那麼沒有希望。沒必要花錢請面試顧問了,我們自己來。
就這樣在度假期間我和先生每天跟女兒們聊她們的優點和特點,及她們覺得對自己有影響的人和故事,直到她們能很清晰自信地表述「我是誰,我想做什麼和為什麼要做」。
在後來的美高面試中她們自信滿滿,已經不在意是否被錄取和去哪所學校,更多的是跟面試官聊她們的故事。這種自我認知帶來的自信比後來的錄取結果更讓人欣喜。
兩個人想幫更多同齡人感受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她們開辦的A&A面試培訓的特點就是要幫助學員了解自己,找到自信,這樣才能更真誠地面對任何面試官和未來的新環境。
有了自信才能欣賞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並和他們交朋友。向更優秀的人學習,也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有了自知和自信,獨自留學的第一個難題——適應新學校,交新朋友——就解決了。
3、不怕失敗,堅持目標的精神
邱吉爾曾經說過,\"Success is the ability to go from one failure to another with no loss of enthusiasm\" (成功來自鍥而不捨地跨過一次又一次失敗)。
從人生長遠來看,考入任何一個高中,大學,研究生院都算不得什麼成功。
如果追求任何一個小目標或是大目標的路上都不畏挫折,堅持努力,即使目標沒有達到,這個過程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美好。這就是成功。這種能力也可以叫做逆商吧。
從女兒們成長的經歷中,我們體驗到體育運動,特別是競技性體育運動,是幫助孩子鍛鍊逆商很好的方式。
兩個女兒小時候也十八般武藝都嘗試學習了,但只有網球她們喜歡並一直堅持了七年多。這過程中她們經歷了太多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