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還未學會說話前,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哭聲,來對周遭環境做出反應,「哭聲」就是寶寶和家人的交流語言。
據研究表明,正常寶寶平均每天哭鬧2個小時以上,哭鬧的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六種:
需要陪伴
有的寶寶會哭、大叫,可能只是單純地想要家人的陪伴或者是引起家人的注意。
熱了或冷了
當寶寶冷時,可能會面色蒼白、手腳冰涼、身體緊縮,伴有哭聲減弱。
反之,如果寶寶哭得滿臉通紅、滿頭是汗,一摸身上也是濕濕的,可能是被窩太熱或寶寶的衣服太厚。
尿不濕穿太久
長時間穿著尿布,寶寶的小屁屁會處於潮濕悶熱的半密閉空間中,此外,反覆接觸排泄物也會對寶寶脆弱的肌膚造成刺激,引發寶寶哭鬧。
睏了想睡覺
小月齡的寶寶還不會自己入睡,因而感到睏了或者想睡覺的時候也會哭鬧。
除此之外,寶寶都有各自的睡眠習慣,有的寶寶喜歡蓋個小肚子,有個寶寶喜歡蓋住整個身體,若沒有這樣做,寶寶就會煩躁哭鬧。
餓了或吃太撐
寶寶肚子餓了要吃的時候,哭聲一般很洪亮,頭來回活動,嘴不停地尋找,並做著吸吮的動作。
反之,吃得太多難以消化,寶寶也會哭。
生病
感冒、發燒、疝氣、腸道不適等疾病,都可能讓寶寶哭鬧不止。
當寶寶哭鬧,家長除了找尋寶寶哭鬧的原因,通常還會以抱的方式一邊安撫寶寶。
1.飛機抱
將寶寶托在一個手上,使寶寶整個身子靠在前臂上,頭靠向肘窩處,同時讓寶寶的身體側面靠在你的身上,防止側翻出去。
2.搖籃式
用臂彎抱住寶寶的頭部,一手肘窩護住寶寶枕部,另一隻手托住寶寶的臀部,使寶寶貼向自己的腹部。
3.心臟對心臟式抱法
兩隻手分別托住寶寶的頭部和屁股,輕輕搖晃。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