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一直是世人公認的補鈣食品,但人們在一邊飲用牛奶的同時,一邊又對它的營養價值、食用方式、挑選方法充滿著各種疑惑。
1.牛奶除了補鈣,還有啥用?
疑問:「我喝牛奶容易拉肚子,但我媽卻經常逼著我喝,說是可以補鈣。吃鈣片也可以補鈣,我為啥非要喝牛奶呢?」
解讀:第三人民醫院營養科高級營養師劉莉表示,一般來說,提倡成年人每人每天喝400~500毫升牛奶,可分早晚飲用。雖然吃鈣片可以補鈣,但牛奶的優勢在於,它除了富含鈣以外,還天然存在一種能夠促進鈣吸收的生理活性物質——磷酸肽類,因此喝牛奶比吃鈣片的補鈣效果更好。同時,牛奶中還含有許多有益人體的營養成分,比如蛋白質,多種維生素,鐵、鋅、硒等礦物質,這些成分都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而吃鈣片只能補充鈣。對於喝牛奶易脹氣、腹瀉等乳糖不耐受人群,建議不要空腹喝牛奶,應和饅頭、包子等主食搭配食用,或選擇脫乳糖牛奶或奶粉。
2.保質期越短的牛奶越營養?
疑問:「在超市裡買牛奶,發現有的保質期是3天,有的是7天,有的保質期甚至更長。保質期越短的牛奶,是不是營養也越好呢?」
解讀:鮮牛奶水分含量高,營養素種類齊全,十分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因此必須經嚴格消毒滅菌後方可食用。由於消毒方式不同,牛奶中營養素流失程度也會不同。其中,巴氏消毒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牛奶中的營養成分,保質期通常只有3天左右。經高溫、高壓滅菌的牛奶,營養素被破壞得多一些,保質期也會長一些。因此,保質期短的牛奶,營養價值自然更高。
此外,辨別一款乳製品的營養價值還可看其營養標籤。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要求,預包裝食品應當在標籤上強制標示4種營養成分和能量(「4 1」)含量值及其占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4」是指核心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1」是指能量。劉莉指出,就牛奶來說,通常蛋白質一欄的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越高,那麼這一款乳製品的營養價值就越好。
3.牛奶加熱形成的膜是脂肪?
疑問:「牛奶加熱後,上面都會形成一層薄薄的膜,聽說這層膜是脂肪,我膽固醇偏高,是不是應該把它去掉再飲用?」
解讀:這層膜的確是牛奶中的脂肪,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但含熱量很高,膽固醇偏高、血脂高的人建議將其去除。此外,還有一部分人食用奶脂後容易腹瀉,也建議撇去後再飲用。劉莉提倡老年人、腹瀉病人飲用脫脂奶或半脫脂奶,但建議嬰幼兒及青少年儘量飲用全脂奶。
4.牛奶涼喝比熱飲更有營養
疑問:「經常看電影電視都會發現,外國人常常取出冷藏的牛奶就直接飲用,而我們都習慣了加熱後再喝,哪種方式更營養呢?」
解讀:鮮奶自然要煮沸煮透後飲用更安全,但如果是一款用巴氏消毒法消毒滅菌後的牛奶,那麼不加熱、涼著喝的飲用方式是最好的。因為加熱會破壞牛奶中含有的維生素A,維生素B1、B2等多種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但要注意,冷牛奶易造成胃腸痙攣、胃部不適而導致腹瀉,所以也不必勉強自己飲用,失掉的維生素還可通過食用其他蔬果補充回來。
5.用牛奶煮蛋花,有損營養?
疑問:「早上時間匆忙,為了省事,我常常一邊煮牛奶,一邊調雞蛋,然後用沸騰的牛奶來煮蛋花,不知這種是否合理?」
解讀:劉莉提醒,這種吃法不可取。因為在一同加熱的過程中,雞蛋和牛奶中的某些營養成分會相互反應,使營養價值下降。同時,現在有不少人喜歡用水果和牛奶一起攪拌,做成水果奶昔食用。雖然牛奶和水果可以任意組合,但卻要注意和獼猴桃、香蕉等搭配食用時有可能導致腹瀉。還有人擔心,說牛奶遇上水果中的果酸會形成結塊。劉莉解釋,結塊是指蛋白質凝固,這只是改變了牛奶的形態,但並不影響人體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