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縣龜湖鎮地處浙閩交界,位於泰順最南端,這個古稱「大明銀都」的地方,是如今的「中國石雕小鎮」。近兩年,龜湖鎮深耕銀礦石和葉蠟石文化,呈現旅遊新場景。這個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正成為泰順文旅新品牌。
《泰順小鎮故事》欄目記者近日走進龜湖鎮了解它的發展故事。
龜湖鎮承載著千年的礦業文明。在泰順建縣之前,時溫州境內最大的四座銀礦有三座集中在龜湖鎮域,有「三千往來客、四千打銀工」的說法。
「泰順」建縣也跟銀礦石有關。1448年,溫州地區因銀礦開採多次爆發農民起義,最終明代宗於1452年賜名「泰順」建縣鞏固政權,泰順即有「國泰民安、人心效順」的意思。
如今,龜湖鎮留存較為完整的銀礦遺址,如七門銀洞、太監府、大峽谷、古道等遺址,多次吸引央視、浙報等報道,具有較強的歷史考究、旅遊開發價值。
龜湖鎮工作人員說,龜湖鎮計劃形成以七門銀洞為中心的大明銀都景區,打造集休閒與探險於一體的旅遊路線。一條是以七門銀洞、浙南U型大峽谷、千年古道為主中心的野外探險路線,另一條是以古道、秀水瀑布、牛頭嶺、交溪為主的休閒觀光路線。該鎮還要完善配套設施,使吃、住、玩、樂渾然一體。
龜湖鎮擁有兩大寶貝,一是銀礦,一是葉蠟石(泰順石)。
2018年,龜湖鎮通過「中國石雕小鎮」考核驗收。勘探數據顯示,龜湖鎮葉蠟石整個礦區面積3.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5000萬噸,遠景儲量1億噸以上,為特大型葉蠟石礦。因此,龜湖被譽為「世界蠟都」,葉蠟石被世人譽為「中國第五大印石」。
近年來,泰順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泰順石」的開發利用,堅持把泰順石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產領域的「龍頭項目」和「頭號工程」,按照泰順石文創 旅遊的融合思路,著力打造「泰順石」金名片,探索推出了「一街三園一基地」的文旅新內涵。
「一街」是泰順石文化創意街區,主要經營泰順石原石及泰順石雕作品;「三園」是泰順石文化主題公園、泰順石產業園、泰順石國家礦山公園;「一基地」是工坊探秘基地,主要是利用搬遷後空置的蠟石作坊,打造可供觀賞、探索的探秘基地。
此外,龜湖鎮還有流傳百年的節慶民俗「禳神節」,育有特色黃茶「泰上黃」近百畝,旅遊發展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