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更有道理。
1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麼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如何教育她?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麼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麼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
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張中良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後,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這一個細節,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比如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後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
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校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
——這樣奇怪的邏輯經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準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麼,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這怎麼可能呢?
2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
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
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
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
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
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