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小男孩湯姆,在公園裡玩,他的兩個小夥伴撞倒了一個小女孩,沒有停下來就跑了。
湯姆來到小女孩的媽媽面前說:「我為我朋友這樣做感到很抱歉,他們甚至沒有停下來避開她。」
湯姆表現出超出同齡孩子的同理心,因為他是受情感引導教育長大的孩子,他懂得尊重別人的感情。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成為下面幾種父母:
1、控制型父母
- 都給我停下來!不許亂跑!
- 再搗亂就別想看電視!
- 我數三下,1,2,3!
命令和威脅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現。
這樣不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孩子長大後要麼變得懦弱,要麼變得特別有控制欲,更容易放縱自己。
2、放任型父母
- 不理他,小孩子鬧一鬧沒關係的。
孩子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
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團隊歸屬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也容易網絡成癮,因為他們需要極強的團隊依賴。
3、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 剛吃完飯,你怎麼會餓?
- 不疼不疼,摔一下沒什麼。
- 你要再不吃,我就再也不給你買了!
當很多父母炫耀說,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站起來時,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痛苦,只是學會裝出堅強的模樣。
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痛苦,更不會關懷別人的痛苦。
4、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 用小貼紙獎勵孩子的新習慣
- 成績好就帶孩子去旅遊
- 用玩具讓孩子聽話
這種行為叫賄賂。
被賄賂教育長大的孩子,並不喜歡遵守規矩或者好好表現這件事本身,他只是為了得到外部獎勵和確認,並沒有學會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內心的動力。
這種類型的孩子,逐漸喪失人生的意義,會覺得抑鬱,沒意思。
5、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我們應該分清楚直接後果和消極後果:
孩子貪玩錯過了晚飯時間,結果沒飯吃。這叫做直接後果,我們可以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沒飯吃,不用生氣。
孩子貪玩打碎了花瓶,家長懲罰不許看動畫片,這就叫做消極後果,孩子會感受到我們負面的情緒,並學會用暴力溝通的方法對待他人。
6、體罰
懲罰性的威脅可能會暫時奏效,但孩子學到的唯一道理是,害怕家長生氣而不得不服從,他遲早會再次犯錯。
由於騙人被打的孩子,只會撒更好的謊。
最重要的是,孩子從你這裡學會了暴力是管用的。
解決上面這些誤區有方法嗎?當然有,那就是情感引導式教育。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感情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方式來表達。
文章開頭的例子中,小男孩就是受到過好的情感引導,所以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
除此之外,情感引導還有以下幾點好處:
1、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2、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4、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加深感情
5、孩子學會結交新朋友
6、學會忍耐,學會面對逆境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情感引導呢?
1、播下種子
提前清晰準確地告訴孩子你的要求是什麼。
比如晚上出去吃飯:「今天晚上咱們要一起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包廂里安安靜靜地吃飯,不可以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喊大叫,你能做到嗎?」
出發前說一次,路上說一次,進飯店之前還可以問一次:「還記得之前爸爸說過的話嗎?」「好的,我們要開始享受晚餐啦!」
2、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目的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
我們要知道孩子此刻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孩子是否在情緒正常範圍內,還是他逐漸失控了。
3、聆聽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聆聽。
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學會聆聽,蹲下來,直視他,問問他有什麼樣的感覺。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我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說說嗎?」
這在成年人的領導力課堂上叫做反應情感,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會情緒平複比較快。
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處理,而不是發泄在別的人身上。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
「那你看咱們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你覺得怎麼樣表現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在孩子做對了之後,我們要說「你剛剛做的很好,你的這個想法就叫做分享!」
這時候孩子才學會了什麼叫分享,也更樂於去實現分享,因為他知道了意義。
把情感引導的方式牢記於心:
(1)播下種子,告訴他該怎麼做
(2)觀察和判斷他的情感
(3)聆聽他的想法
(4)體察並講出孩子的情感感受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等他做對了後表揚他
情感引導是為了讓我們更加關注孩子自己的感受,讓他知道每件事本身的樂趣和意義。
讓他明白我們不是他的裁判,而是一個真心的交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