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作者:CUP       2019-06-10 12:31:12


一個寶媽A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帶著兩個孩子在外面玩有一個小孩過來首先"招惹"她的女兒,又在她兒在打撞球時繼續過來「搗亂「,她很不高興,直接告訴那個小孩:這位小朋友(她兒子)正在玩,你不要給他搗亂,如果你想玩,需要排隊。她問我:不知道自己這種處理方式對不對?

我問A:那個孩子動撞球的時候,你兒子是什麼反應?她說:他應該挺生氣的。我說:生氣是他告訴你的嗎?她說:那倒不是,我就是看他的臉色好像是很不高興的樣子。而且我兒子是一個"性格內向,平時就算多委屈也不會說出來"的孩子,就算真的不高興也不會表達。

我問:為什麼孩子平時受了委屈卻不說出來呢?A想了想,答不出來,說:大概是這個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吧。我也說不上來。

家庭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往往折射出來的是很深刻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今天,就著這件"小"事件,我們一起來談談家庭教育中的"大"問題。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1. 教會孩子"復盤"是養育孩子的重要環節。

復盤,按照心理學的層面來說,就是"敘事"。如果一個孩子可以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事件的過程,那麼這個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就一定不會差。

語言復盤,對於宣洩情緒大有裨益。

語言復盤,通俗的說,就是用語言複述事件的發生過程。當然同時也意味著要開口說話,講話,是"表達"自己的過程,而表達本身,具有療愈作用,所以我們會有"表達性療愈"這門課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有負面情緒,很生氣或悲傷的時候,找個人聊一聊,似乎就沒那麼難受了——這正是語言表達的重要功能之一。

從這個角度說,讓孩子多學會敘述事件,對於抒發孩子的情緒,有積極作用。一個孩子能夠傾訴,就意味著他有能力宣洩。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不能過夜的,一旦過夜,就會進入到潛意識中,對一個人施加長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很難覺察,但又意義深遠。所以,從小幫助孩子獲取宣洩情緒的路徑,對孩子的人格成長來說很有必要。

A說她的兒子性格內向,遇到委屈憋著不說出來,正是因為很大程度上他沒有獲得"傾訴"這個有效的渠道。

對於孩子來說,從牙牙學語到聽故事,讀繪本,實際上都是潛移默化的培養ta敘事的能力,從孩子與父母之間最簡單的對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學舌能力,就等於給孩子插上了一對管理情緒的翅膀。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學舌」能力是培養孩子內在綜合能力的基礎

首先,學舌本身需要記憶能力,孩子複述事情的過程,就等於是鍛鍊記憶力的過程,其次,故事本身有內在的邏輯可尋,鍛鍊講故事的能力無形當中也鍛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三,在復盤描述的過程中,原本混亂的思緒得以澄清和梳理,對於孩子重新解讀事件很有意義。第四,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可以更好的看清自己的情緒和內在真實的需求。

很多人認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靠理科,而文科更多的是死記硬背。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謬誤。語言中的邏輯組織能力在孩子的個體智能開發方面功不可沒。從孩子小時候就訓練其"準確表述"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必要,它是孩子日常交際和作文寫作的基礎能力。這種訓練,會使孩子思維更為敏銳,同時可以增加孩子日常交際的信心。因為準確辨別詞意是一項艱巨的智力訓練,它能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真正的想法和學會使用精準的語言進行描述,與人溝通。這正是我們提到的內在綜合能力。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說"這個功能,沒有說或者不會說,不僅影響人際溝通的質量,對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也有損失。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家長需要:把"說"的權利還給孩子。

有的家長太著急了,孩子還沒說出來,家長就懂孩子的意思了,有的家長本身有大量無法消化的情緒,自己本身表達欲就非常強烈。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扼殺孩子"表達"的能力。前者包辦替代,是對孩子自主表達能力的閹割,後者製造噪音,給孩子無形當中製造了表達恐懼。

比如說,在文中這個小案例里,媽媽看到孩子有不高興的表情,馬上想的就是"替他解決麻煩",而且還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不會表達。媽媽的這種想法,潛台詞有兩個。一是不相信孩子有自主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二是包辦替代,對孩子的情緒過於積極,搶先替孩子發聲。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對孩子"過分體貼",比如孩子一個眼神,就馬上懂的孩子的需要,孩子還沒開口說"渴",媽媽就主動詢問"是不是渴了?",這樣,孩子就只需要點點頭或者搖搖頭就夠了。那麼無形當中,就不需要說話了,"懶"孩子也就培養起來了。

所以,鼓勵孩子表達,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表達欲,克服自己看著孩子說不出來的焦躁感,把說話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幫助孩子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而梳理情緒的前提就是給情緒命名。也就是清晰、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那個小朋友動我的球桿,我很憤怒;比如說,那個小朋友動我的球桿,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這麼做?)…..孩子清晰的對自己的情緒命名,也就意味著孩子清晰的感知自己的情緒,只有先知道自己"怎麼了?",然後才可以有接下來的行為。

家長可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幫孩子捋清楚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我感覺不舒服"這種模糊的描述來描述自己,然後再以詢問的方式,引領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如下思路:

他做了什麼令你不開心呢?

哦,因為他動了你的球桿。那麼你是怎麼看待他動你球桿這件事的呢?

哦,你認為球桿是你的,或者你正在玩,其他小朋友應該排隊…是這樣的啊。

哦,那除了他故意給你搗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哦,也許是他想跟我玩?這也的確很有可能,那你要不要求證一下呢?

哦,在這件事裡,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會令你比較舒服呢?

哦,那你可以怎麼跟那個小朋友表達你的意思呢?

哦,如果你這樣表達,會有什麼結果呢?

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用這種方式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

通過一系列的引領,家長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問題,更全面的看待問題,除了自身理解的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以及主動思考自己怎麼處理這件事,最後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動。

這樣做,就避免了對孩子的包辦替代——直接替代孩子趕走那個小朋友,也發動了孩子自身的獨立思考,最後再鼓勵孩子 "試試看",讓孩子帶著篤定和勇氣去嘗試,而不是空洞的命令"你去怎樣說。同時,通過對多種情境的"提前演練",也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結構,這樣實際上也就在無形當中教給了孩子化解情緒的方法。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2.孩子永遠是自己的主人,家長應該避免自己對孩子的"干擾"。

家長們需要清楚一件事: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孩子需要且有能力自主的處理事情,即使ta處理的方式和你想像的思路完全不同。

從心裡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很多家長在內心深處是很難分清楚自己和孩子的邊界的,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孩子也一樣,當家長無法明確邊界時,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依賴心理。

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同時也出於對自身需要的滿足,父母會不自覺的產生"包辦替代"和"控制"控制兩種截然不同但異曲同工的管教方式。可以說,有包辦替代的父母,一定會有控制,兩者不分家。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闢謠丨別把淮山當健脾「神藥」,兩類人需謹慎食用


有這麼好看又可愛的飯糰,孩子怎麼可能挑食,保證孩子們喜歡


教孩子視覺數學比教計算更重要


這就是爸爸和媽媽,總結的太精闢了!帶孩子的差異就體現出來了


想讓孩子智慧過人,其實孩子一出生就能訓練了,爸爸媽媽別偷懶


如何給寶寶選第一口米粉?別被商家忽悠,寶寶這個飲食習慣很重要


在過去常見的危險又奇葩的10件事,


會玩兒也是一種能力!別只問作業寫完了沒,這些才是寶媽該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