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有很多無奈的時刻,好說不聽話,歹說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用了孩子就是不按照自己說的做,對於父母來說其實說話也是一種能力,甚至能夠上升到藝術,對孩子教育使用的手段不比父母在職場上對客戶用的心思少。
有的時候用語言溝通實在沒有用,家長就會上手打,打完之後孩子確實能聽話不少,但是自己心裡也有愧疚,當了父母之後,一天可能有無數次在打與不打的邊緣掙扎。
很多家長都知道打孩子不好,但這是最後的手段了,如果不是自己真的特別生氣也是不願意用暴力「鎮壓」的方式。
打罵的方式雖然簡單有效,但是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暫時「壓制」下去,打罵就相當於精神疾病治療的「厭惡」療法,只是讓孩子將行為和痛苦聯繫到一起,從而讓他們不會再做這件事。
父母應該考慮一下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不從根源解決只是糾正表面的行為,有可能孩子會在未來用其他的方式犯錯。
所以先要反思一下到底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是不明白裡面的道理?
還是自控能力差?
又或者是家長自己沒說清楚這樣做錯誤的原因?
家長在體格和體力上都比孩子強,暴力手段輕而易舉,因為孩子不能反抗,但是這樣是在忽略他們的感受,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之上。
誠然,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受罰,但是家長並不能每次都用傷害孩子身體的手段讓他們記住怎麼做才是對的。
期待孩子言聽計從是控制欲的表現,孩子不是所屬物,要被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他們有自己的思維和價值觀,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修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犯的錯誤,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過得更好,用打罵的手段去管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父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被打的孩子內心只有痛苦和封閉,這樣會激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對父母的管教只是表面順從,當孩子有一天不再害怕身體疼痛的時候,這種教育好的後果帶來的「反噬」是家長不能承受的。
1. 先問孩子發生了什麼
如果是家長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一定要先讓孩子敘述一下事情的經過,在了解真實情況的過程中有可能就會讓怒氣慢慢消散。
如果父母親眼見證了事情發展的全部過程甚至是就是經歷者之一,可以自己當著孩子的面把事情敘述一遍,目的就是為了讓大腦有冷靜思考的過程。
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的刺激會被大腦屏蔽,人會專注於這件事的思考,敘述的過程就是為了讓大腦重新恢復正常思維模式,沖淡憤怒帶來的焦慮感。
從而減少非要打孩子的衝動,詢問的過程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解決問題之前是想要了解事情經過的,這樣他們的情緒也會從恐懼和憤怒慢慢轉為平靜。
《正面管教》里說: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憤怒的時候接通的是原始腦,無法做出理智的決定。當被情緒左右時我們不妨先暫停,不要試圖去解決問題,這也是對彼此的尊重。
敘述事情的經過不僅可以幫助家長穩定情緒,還能夠讓孩子懂得如何更好的表達,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2. 說出感受
當說完事情的經過之後,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現在是什麼感受」這句話是在問孩子,同時也是在問自己,如果孩子能說出來最好,說不出來,父母可以替他們說「是不是很生氣」「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不滿」等等。
因為很多年齡小的孩子不懂得用詞彙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只會用不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給父母的信號就是他在「鬧脾氣」,這很容易刺激父母的情緒,導致焦慮和憤怒。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很不高興」「我很生氣」。
語言的力量是很神奇的,當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之後,內心的波動就會減輕,如果媽媽或者爸爸是焦慮的,這種焦慮會傳遞給孩子,然後產生衝突。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往往背後是惱和羞,憤怒是一種讓我們感覺到特別有力量地情緒發泄。
孩子做出的行為惹怒父母這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許真正讓父母生氣甚至上升到打罵行為的是父母無法掌控帶來的焦慮感,有了焦慮之後就會習慣性的用一些過激的行為來讓內心得到舒緩,孩子不按照自己說的做會讓人感到挫敗從而引起焦慮,但是承擔父母情緒的卻是孩子。
不管發生了什麼樣的衝突和問題,都是一種訴求的激烈化表現。
孩子沒有讀心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都在「猜」父母的心思,表達出各自的情緒有助於雙方互相了解,這樣會理清自己被憤怒沖昏的頭腦。
3. 提出要求
既然已經出了問題就要解決,父母如果此刻已經平復了心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提出要求,像談判一樣和孩子溝通,直接明了的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乾脆一點堅決一點,讓孩子感受到不能反抗的權威,給孩子的錯誤行為一個替代的選項,在孩子好動的年齡,以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永遠不是一個好辦法。
比如孩子喜歡玩手機,家長想要限制他們,接下來就找其他的方式來占據本來應該玩手機的時間,多陪孩子做遊戲和他們一起去戶外玩都行,如果只是單純的說「你不能再玩了」然後將手機收走,但是孩子接下來不知道要做什麼,肯定會反抗父母的要求。
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選項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去考慮接下來做什麼。
教育孩子就是在逐漸看清楚自己的過程,家長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教育就像完成一項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寫錯,這是正常的。
大多數家長的憤怒並不是針對孩子,而是對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一種指責。
打罵是一種教育手段,不過是比較極端的教育手段,如果真的忍無可忍不是不可以打,但是要讓打的這一次讓孩子印象深刻,頻繁打罵只會讓孩子耐受力越來越強,到後來發展成孩子把被打當成喝水吃飯一樣普通,到時候父母手段用盡也沒法教育他們了。
家長在打之前要讓孩子知道,做這件事情已經觸碰到了底線,父母無法容忍所以才會用這種手段,在打之前可以事先警告,三次觸犯再打。不能一上來就又大又罵,不能讓孩子糊裡糊塗的挨打。
孩子在兩歲以前最好不要打,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對於問題沒有思考能力,甚至沒有自控力。
而且是他們與家長建立依戀關係最關鍵階段,打孩子只會讓他們對父母產生恐懼,從而引起自內向和自卑心理,長大了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等到能和孩子講道理,他們能聽懂家長話的時候,差不多要到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