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苦瓜,筆者就不由得忍俊不禁:
「其中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時,其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
這段話出自跟隨三寶太監鄭和四下西洋的費信所著的《星槎勝覽》。在路過「蘇門答喇國」時他看到了這麼一種植物。
榴槤怎麼可能是苦瓜
直到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還有無數學者認為這個所謂的「一等瓜」就是苦瓜,且把它引為我國最早記錄苦瓜的出處。這裡面就包括了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引用了這段話,然後寫了句「疑此即苦瓜也。」可惜的是,如果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爛蒜般惡臭,黃油一般細膩柔滑,香甜可口。怎麼看,它都應該是一隻榴槤。
苦瓜原產於印度或者東印度群島,由陸路傳入雲南。我國最早記錄的苦瓜的是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就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於苦瓜的記載也是出自於它:
「蔓生草本,莖生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而花又開黃花,實大如雞子有皺紋,似荔枝……內有紅瓤,味甜。采荔枝黃熟者吃瓤。」
就是因為提到皮似荔枝,李時珍才鬧出來本文開頭的那個大笑話。近現代的學者們不加考察,也據此把苦瓜引進時間確定在明初。這麼嚴謹的推理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如細品,就有這麼兩個疑惑:
其一:朱橚在編撰《救荒本草》時,多是將野外植物移植到園內,通過對其莖,葉,花,果,根等全方位的觀察和研究才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苦瓜當時已經在野外起碼並不稀有。其二:當時朱橚就藩開封,他自己也提到這個苦瓜的樣本也采自開封附近。如果傳入時間是明初,那這種從南向北,自沿海到內地的傳播速度是不是有點太快了?
這種擴張速度極不正常。以辣椒的傳入為例:明代的《遵生八箋》第一次記載「番椒」是在1591年前後。直到差不多150年之後的乾隆14年,也就是公元1749年,成都附近的大邑縣誌中才第一次提到「秦椒,海椒可食」。辣椒如此,番茄,絲瓜亦是如此。如果據此分析,筆者認為:明初引入苦瓜的觀點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
另一個可以佐證筆者觀點的是比《救荒本草》稍晚一點《滇南本草》。作為一部醫術,滇南本草第一次闡述了苦瓜的藥用價值: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經。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瀉六經實火,消暑益氣,止煩渴。」
作者對於苦瓜的藥用價值了解的非常深入和準確。可當時並沒有什麼藥理分析和臨床醫療的條件,通常醫者為了驗准一個藥材的藥性,往往需要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兩三代人的接力才能最終確定。故《滇南本草》只可能是作者在以往對於苦瓜的研究的基礎上加以複述和總結,自己靈光一現的可能性近乎於零。這也就從另一方面再次證實了苦瓜不可能是明初引入的,時間上根本就來不及。
明初已經深入了解了苦瓜的藥用價值
雖然從邏輯上否定苦瓜明初傳入的學術定論,可苦瓜真正的傳入時間呢?筆者翻閱了大量的古籍,只在元代的睢景臣所著的雜曲《哨遍·高祖還鄉》得見端倪:
「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
據此推斷,苦瓜應該在不晚於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引入國內。或許先由印度傳入緬甸,再由緬甸傳入國內(存疑)?然後逐漸向北發展,到十五世紀的明初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
國內最早苦瓜記錄止於元代
既然苦瓜是外來農作物,國內翻爛了書堆也無跡可尋。那是否可以另闢蹊徑,從東南亞相關典籍入手呢?於是筆者通過朋友結識了一位越南的在校大學生,希望他能幫助查找一些苦瓜的相關歷史記載。大約半月後,他電話答覆說歷史系教授告知其越南在公元6世紀前後開始食用苦瓜,並在10世紀的時候作為禮物(貢品)贈送給中國的皇帝。筆者又問書名是什麼?他語焉不詳。只說是當時越南和中國剛剛經過一場大戰後講和,苦瓜作為和談的禮物和議和書一起送去中國的京城。
如果筆者沒有猜錯的話,本次議和應該就是1078年李朝乾德皇帝上表貢奉:
「奉昭遣人送方物,乞賜還廣源、機榔等州縣。」
所謂方物即為土產,時間上也無縫對接。那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種種原因使得苦瓜沒有隨同議和書一起入京,而是留在了雲南廣西本地生根發芽了呢?如果這位可敬的大學生所言為真,筆者就可以確信:苦瓜在北宋時期已經傳入到了國內。只是中國西南較為封閉,又或許是宋元明期間戰火頻繁,人們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注意這種口味不佳的農作物,才導致了在長達500多年的歷史中無跡可查的原因吧。
小時候,老家崑山的市面上有一種叫癩葡萄的水果。三分錢一個,拳頭大小,分外漂亮。夏天時它還是綠色的,非常苦。只能吃裡面紅色的,貼在籽上的那層棉花樣的肉,甜度也一般;如果到了秋天再買,它就已經徹底成熟變成金黃色。此時就可以整個吃掉,異常香甜。這種所謂的癩葡萄,其實也就是苦瓜的一種而已。
苦瓜的名字很多,「癩葡萄」只是其中之一。在筆者老家,癩葡萄還有個別名叫「紅娘」。《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稱其為「錦荔枝」:
「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實及莖、葉相似得名。」
苦瓜的別稱非常多。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中它被稱為「紅姑娘」。《粵廣志》中稱其為「涼瓜」,直到現在廣東一帶也是如此稱呼。在《泉州本草》中叫它「紅羊」。洛陽人叫它「金鈴子」。日本人則稱其為「蔓荔枝」。在《廣東新語》中提到越南人叫它「菩達」,意為佛頭。有一年我去香港,看到菜單上有個「菩提瓜滑蛋」。問及緣由,素食餐廳的老闆說苦瓜原產印度,在佛祖的誦經聲中成長,故名菩提瓜。不過歸根結底,無論它們的色澤是綠是白、是黃是紅;瓜果或長或短,或苦或甜,都不過是葫蘆科中苦瓜屬的不同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