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文化中,芝士的地位十分重要,西餐各種菜肴都離不開芝士。各種風味的芝士如何搭配不同的餐食、酒水,可是一門X格很高的學問。
近年,受網紅美食影響,「芝士熱」瞬間席捲全中國。用作披薩餅製作的芝士,因為口味柔和而風靡起來,當然很容易理解,就連一度被國人視為黑暗料理的藍紋芝士、羊奶乳酪,都逐漸變成年輕人願意嘗試的食物。
芝士在披薩餅、奶酪通心粉等西餐中無處不在
著名黑暗料理「藍紋芝士」
芝士,也被稱為奶酪、乾酪的食材,在轉瞬間成為了中國新新一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香港市場上價格不菲的芝士蛋糕,一個蛋糕標價都在人民幣150元以上
事實上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頭,芝士早已融入了那些以畜牧業為生的民族的血液中,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緊密結合。如果說五穀滋養了東亞的文明,那麼中亞、西歐等地的文化則與芝士息息相關。
荷蘭一家普通的芝士店鋪
著名的瑞士「芝士火鍋」
芝士被稱為最早出現的「加工食物」。據說它的產生,是人們無意間將牛奶放入陶器中、發現其在一段時間的密封后會變酸凝固、由此學會了用天然發酵的方法製作芝士。
芝士的誕生意義非凡:事實上在人類早期,只有嬰兒才能夠製造消化牛奶中乳糖所必須的「乳糖酶」,而成人則大多患有「乳糖不耐」。成人逐漸開始擁有能夠消化乳糖酶的基因,最遲要到公元前550年以後。
因此在發酵過程中將乳酸與乳清分解掉的芝士更容易被當時的人所消化,也就成了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芝士的最早出現時間目前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芝士的發明應該晚於人類飼養家畜的公元前6000年左右以後。而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都能窺見這種古老食物的身影:比如在古埃及的壁畫,發現了製作早期芝士的圖像。
這幅古埃及壁畫發掘於埃及代爾邁瓦斯地區,上面描繪了古埃及人製作芝士的場面
在阿拉伯人的民間傳說中,有這樣一段關於阿拉伯人偶爾發現芝士的描述:「我將牛奶放入由羊肚製成的皮袋中、並掛在駱駝的背上。經過一天的旅行,我試著再去喝袋子裡的牛奶,但此時袋子裡的牛奶變成了一種水狀液體和一些白色的物質,當我嘗試去吃那種白色的塊狀物時,我發現它的味道異常鮮美,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魯米奶酪就是傳統阿拉伯芝士的代表,是埃及芝士的主要類型。採用天然方法發酵,故帶刺鼻酸味
芝士文化被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時間,則要追溯到在公元前兩千世紀以後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彼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正當繁盛,北部地區畜牧業尤其發達。
從山頂俯瞰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正如中國龍山的酒文化發源於糧食的大量囤積一樣、新月地區發達的畜牧業也使牛奶的囤積成為可能、再加上陶器的引入,影響人類文明數千年的乳酪文化便由此產生。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地圖
而自那以後,芝士的製作工藝被迅速傳播:從新月沃地到埃及和安納托利亞、再到達希臘半島;接著從希臘半島又逐漸遍及中歐的凱爾特部落、並由游牧民族帶到北歐地區……
自此,整個歐亞大陸的文明都與芝士這一食物接上了軌。
俄羅斯的一家芝士工廠
而另一方面,早期的芝士技藝卻沒有向東在中國、印度等地紮根,其緣由至今仍在被學者所爭論。
有些人猜測可能是印度炎熱的氣候使得芝士不容易被生產、而中國發達的穀物種植技術則使其不需要依賴奶制產品提供營養。當然,也有人猜測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對抗,導致了芝士傳播的受阻。
但在歐亞大陸的中西部,芝士一直作為重要的食物存在,甚至被賦予了宗教的意義。
在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中,就有一場「芝士」與「穀物」的大對決:手捧穀物的農夫與捧著芝士的牧羊人同時向女神伊娜娜求婚。最初伊娜娜偏心農夫,但牧民說服她會給她更好的東西,所以這位美索不達米亞人的生育女神最終投入了牧羊人的懷抱。牧羊人成為了國王,並與農夫互換禮物以表示雙方友好。
古代蘇美爾人雕刻的牧民杜魯茲與女神伊娜娜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