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值得收藏)

作者:CUP       2019-05-29 22:58:17


你最想讓孩子擁有什麼品質?懂事?勇敢?學習好?孝順?......在眾多答案當中,「抗挫折能力」經常被家長所忽略,卻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抗挫折能力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稱為「逆商」,是指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挫折承受能力與反逆境的能力。

逆商對一個人未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怎樣培養孩子的逆商?

家庭教育是人生啟蒙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在精心呵護和關愛的同時,往往忽視孩子堅強意志的培養,因而孩子越來越嬌氣,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

小手指擦破點皮就號啕大哭,哄都哄不住;因為沒有被老師表揚就不願意上幼兒園;被小夥伴碰了一下就告狀或反擊,受不了一點兒委屈……甚至自殺的陰影也在逼近幼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1999年中國5-14歲孩子自殺率是0.8/10萬。另據研究表明,懷有自殺企圖和慾念的孩子的比率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

家庭是人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雖然孩子在幼兒期經歷還淺,但也會遇到挫折,這時家長的態度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挫折的認識和適應能力。因而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正確引導和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髮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那麼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值得收藏)

如何培養挫折教育

父母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挫折教育觀念。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挫折教育,才能有效地對孩子施加影響,避免誤入歧途。

什麼是挫折

心理學告訴我們,挫折就是人在實現目標的活動中,在環境中遇到了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干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的需要或動機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緊張情緒和情感刺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還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造成嚴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給人以教益,使犯錯誤者認識錯誤,接受教訓;同時它能磨鍊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堅強,並激勵人發憤努力,從逆境中奮起。可見一個人所能承受的挫折感是有限度的,不能沒有,也不能太多。

有的父母只看到挫折的消極方面,擔心孩子經受挫折會吃苦,因而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誇他「你好棒」、「你真能幹」,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什麼事都是很容易做的、理所當然的,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於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承受不了。有的父母則一味地看到挫折的激勵效能,把挫折教育等同於「吃苦教育」、競爭,人為地為孩子創設挫折的情境,故意給孩子吃點「苦頭」,拿孩子的短處與別人長處比較,說這是給孩子「挫折體驗」,讓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卻不知這種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在真正的挫折面前喪失勇氣。

挫折教育教什麼

如果父母認為挫折教育就是向孩子展示世事艱辛複雜困難的一面,就像一個故事所講的那樣: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人老約翰張開雙臂讓兒子到自己的懷抱里來,當兒子興高采烈地衝過去的時候,老約翰收回了手臂,告誡摔倒的兒子: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都可能發生;或者認為挫折教育就是「逆境鍛鍊」、「苦難教育」,告訴孩子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過逆境、苦難和坎坷的洗禮才能成為成功的人。那你們就錯了。

我們都知道要培養孩子的IQ(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和EQ(情商,EmotionalQuotient),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AQ。AQ是AdversityQuotient的英文簡稱,在我國一般被翻譯為挫折商、逆境商或逆境商數等。它是由美國心理學者保羅-史托茲(PaulG.Stoltz)在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用來指人們在逆境中或面對挫折產生的反應和處理能力。簡單說來它就是承受和戰勝挫折的能力。現在,AQ越來越被引起重視,一個人的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和情商差不多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人格完善和人生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

因此,挫折教育教給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傷害以及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方法。

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爾》中所說的那樣:「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怎樣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你勞心費力地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終究是要死的……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

正確解讀幼兒的心理

在有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觀念之後,父母還要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就無法有的放矢地「對症下藥」。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值得收藏)

幼兒遭受挫折的原因

幼兒有著和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有的事情在成人眼中很小,在幼兒心中卻很大;有些成人覺得很嚴重的事情,也許並沒有在幼兒心中留下痕跡。幼兒遭受挫折既有來自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指來自於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和幼兒園的影響。

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品質、價值觀念、教育方式、職業、閱歷,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矛盾糾紛,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的社會關係等,無不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理情緒。因而幼兒的心理挫折總是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比如,親人的亡故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傷感;父母間的衝突和婚變常常會讓幼兒孤獨恐慌、無所適從,甚至歸咎於自己;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父母過分溺愛或限制幼兒,施以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些都會給幼兒的心靈投下陰影,造成創傷。因此,父母在注重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時,也應為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3歲以後,幼兒園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這時孩子離開父母,必須獨自面對各種問題,因而在與同伴、老師的互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例如,適應集體生活碰到困難,與同伴交往遇到障礙,學習得不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等等。作為父母,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與孩子和老師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渡過各個難關。

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主要是指由於幼兒個體的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等因素的阻礙和限制,使幼兒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成為挫折的來源。譬如,幼兒可能會因為個子矮小、不漂亮、肥胖、身體素質不佳等因素自卑和受挫。特別是幼兒自我意識尚處在初步發展時期,不能很客觀地認識自己,往往依據別人的評價來看待自己。如果他過於自信,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制訂過高的目標,一旦這些目標或期望無法達到,就可能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這也就是我們會發現「好孩子」和「乖孩子」往往更承受不了挫折的原因。因而,父母應謹慎地對孩子進行評價,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評價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當孩子成功時,父母應給予他積極的評價,使他充滿信心,相信成功來自自己的力量。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值得收藏)

幼兒遭受挫折之後的表現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千萬別把100塊的繪本,只讀出5塊錢的價值


孩子,在這裡為你造一個夢


美國加州大學用醫學角度告訴你:想孩子學的好,掌握三種方法!


誰說開空調寶寶就會得病?重要的是這4個小細節一定要做好!


心理學家說,你給孩子的這些「暗示」,正在影響他的人生


說起它,媽媽們一定是又「愛」又「恨」。


0~3個月低月齡小嬰兒如何自主入睡?嬰語者特蕾西:4S哄睡法


這幾種「無組織」遊戲,能促進孩子能力的提升,家長可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