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作者:CUP       2019-05-29 22:54:23


又是一年一度擠破頭的擇校期!

前段時間,身邊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上名牌幼兒園,毅然辭職放棄了高薪職位,到一所名幼兒園擔任教務管理職位,有時也兼職上上課。薪水雖然是原來職位的一半,可據說成為那所幼兒園的職工能為小朋友入園加分。「為了孩子,值了」,她說。有人說她是好媽媽,可她身邊也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態度,「為了一個幼兒園,有必要這麼極端嗎?」

想起了2016年香港TVB的一部名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紀錄片里,也有一位香港爸爸為了讓孩子上名校毅然當教職工。片里還有一位媽媽的名言讓我頗感震撼,她說:「想進好的大學,就要先進入好的中學;想進好的中學,就要先進入好的小學;想進好的小學,就要先進入好的幼稚園;想進好的幼稚園,就要先進入好的育嬰院;想進好的育嬰院,就要先贏在子宮內!」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BBC也曾經有一部名叫《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的紀錄片,據說英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都會儘量爭取讓孩子就讀私立的名牌學校。因為有統計數據表明,接受私立學校教育的學生,雖然僅占人群的7%,可這些孩子長大後,卻往往成為社會的精英,占據著國家的高級職位。首先,這些私立學校招收孩子時,孩子要經歷嚴格的面試篩選制度,很明顯,高智商的孩子或家庭教育資源豐富的孩子被優先挑去了;其次,私立學校擁有大額的經費,除了教育的質量有保障外,孩子們還有形式極其豐富的課外項目。

父母為擇名校「擠破頭」,到底值不值?

想起了一句有趣的話,它說,「不在乎的就沒焦慮,有能力在乎的就無焦慮,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既在乎又沒能力。」所以有人說,為擇名校「擠破頭」的,是中產家庭的一場追逐遊戲。不知你是否認同呢?不過,父母們為擇名校「擠破頭」,到底值不值呢?

同伴效應的存在?

幼兒說在前面提到,名校除了接收高智商的優秀學生,還有就是經費比較多。幼兒說經常聊「同伴效應」,即一個孩子的同伴,如果品格端正、愛好閱讀、學習努力、開朗堅韌……那麼這個孩子一定能從同伴身上學習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做事態度。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可同伴效應有時也有負面的影響,當孩子的同伴,是一些言行粗魯,動不動就打架,嘲諷他人,學習懶散,沉迷電視動畫片的孩子,那麼你的孩子也一定學會。即使在好的孩子群中,也會存在負面的同伴效應。例如,有些孩子很好學,每周十幾個興趣班,你家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或從眾等原因,也想跟隨;甚至在一些孩子圈中,興趣班還分一般的和高級的,學習高級的不常見的興趣班,有些父母會覺得品味更高雅,其他的父母也會倍感壓力。雖然這樣的「學習」氛圍不錯,可是人人爭先恐後。

孩子們從小在高壓中長大

擇名校的家長們普遍競爭意識強,他們的孩子也不例外。雖然「競爭」是個中性詞,可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與高壓競爭相處,可不是一件好事。

有一位媽媽曾經很感嘆地跟我說,「你不想競爭,可別人在逼著你競爭。你的孩子落後了,就意味著會被老師不待見……小小年紀就開始『戰鬥』,孩子們哪裡還有童年?」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的確如此。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個小朋友的象棋比賽中,有個小男孩第一局就輸了,回到觀眾席時,他的媽媽不是安慰他,而是盯著孩子的眼睛搖了搖頭,小男孩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太讓人揪心了。

孩子們還那麼小,就要被逼著開始競爭。小朋友從小就在高壓力的環境下成長,會給他們的大腦發育帶來負面的影響。有研究證實,孩子幼齡期壓力過大,大腦結構會發生破壞性變化。例如,長期壓力促進可體松的分泌,抑制大腦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這難道不是跟父母們贏在起跑線的初衷相悖嗎?

未來取得大成就的人群特質,父母們別忽視

縱觀國外無數研究,幼兒說總結了一些取得高成就的人群的共同特質,例如大家熟悉的巴菲特、埃隆.馬斯克、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下面是被最頻繁地提及的三個特質,值得父母們借鑑:

第一,是智商。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智商是天生的,環境只起到了部分的影響作用。有一項研究是預測嬰兒期智商和成年後智商的關係。一些2月齡至8月齡的寶寶被請到實驗室,研究者在他們面前擺放一個盒子,寶寶們不能打開盒子看,只能用手觸摸盒子裡的東西,接著讓寶寶們辨認剛才摸到有哪些物體。辨認得越多的寶寶,智商越高,這些寶寶長大後智商也越高。

第二,是專注力。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大家應該聽說過挖井理論:專注力差的人,在地上挖了一個淺坑就放棄了,他一生挖坑無數,可就是沒發現泉眼;專注力一般的人,他雖然堅持了一會,但到泉眼快出現之前就放棄了;只有那些專注力足夠好,不受外界干擾的人,才最終挖井成功。

另外,有一項研究叫「富勒頓縱向研究」,研究表明,智商越高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往往也會更好;但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商一般,可專注力很好也不錯,這些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從事面前的事情,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這些孩子由於專注力不錯,能讓他們一直堅持目標到最終達成。

第三,是否有創造力。

托倫斯測試表明,小時候創造力越好的孩子,越可能獲得較好的人生成就。但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經常在演講中以研究案例警告父母,孩子們在幼兒園時,創造力常常爆表,但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接受的學校教育越多,孩子們的創造力漸漸消耗殆盡,最後到孩子們青春期,能被稱為天才創造力的孩子不足1/5。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本來擠名校是為了讓孩子更優秀,可如果孩子沒變優秀,反而變得平庸了,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

所以,名校不是孩子的「人生直升機」,有優有劣,為擇名校「擠破頭」的父母們,還是放鬆一些吧,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的生活……

想起了西班牙短片《Alike》,當所有成年人以賺錢和名利為目標,讓自己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後,這種相似,也存在孩子們身上,孩子每天要為作業的對錯努力,也為成績的優秀而埋頭在紙堆里……漸漸地,一個個鮮活的生活被蒙上了灰色。從此,孩子們也失去了生命原有的色彩,他們成了行屍走肉,成為地球上的一具具喪屍……殊不知,人生的快樂,只需要和家人在一起嘻嘻哈哈,或打鬧,或畫畫,又或者在大樹下感受歡快樂曲的旋律……

未來取得大成就孩子的三種特徵,並非因為上了名校!

最後,我也想起了約翰·列儂的一句話,他說,五歲時,媽媽告訴他,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他長大了要做什麼,他寫下「快樂」。可人們告訴他,他理解錯了題目;他卻告訴人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關鍵字:擇校名校、親子成長、育兒環境、幼兒教育、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說起它,媽媽們一定是又「愛」又「恨」。


0~3個月低月齡小嬰兒如何自主入睡?嬰語者特蕾西:4S哄睡法


這幾種「無組織」遊戲,能促進孩子能力的提升,家長可別阻止


孩子喜歡玩跨齡遊戲,您覺得是聰明的表現?小心變「奴隸性格」


當年超紅的《小孩不笨》超重義氣的他,16年後娶空姐「晉升人夫」!網友:完全認不出來!


孩子上小學前要做哪些準備?新鮮過來人的經驗總結乾貨來了


一個小妙招,「刺激」孩子認真寫作業


寶寶夏天愛出汗,該不該吃鹽?只需吃對輔食,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