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來自讀者的投稿,其中有不少都令我印象深刻,四毛錢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會說:「理財就是理生活」。而今天的這篇故事,恰恰是把投資思維,應用到了個人成長中。希望看過故事的你,也能有所收穫。
前不久,北京CBD的一家泰餐廳里。
女孩對我說:「姐,我收到上市公司的offer了。」
「感覺自己這一年成長了許多,學到了好多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然後,突然覺得自己啥都不是。人真的是這樣,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邊界,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前幾年長出來的那點小驕傲,已經在這一年裡消失得無影無蹤,以前抬頭看到的是一片井蓋那麼小的天空,現在看到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雲彩。
我在這家上市公司面試後,在走出他家門口時,突然碰到了一塊擦得很乾凈的玻璃。
我以為前面沒有障礙物,就朝著玻璃快步走過去,因為走得太快,結果把自己撞得手臂都腫了。
出來那一瞬間,不知道是因為被撞疼了的手還是這一年來兜兜轉轉的各種折騰折磨的苦,忍不住哇哇大哭起來。
特別痛苦,情緒爆發,哭完收住眼淚,我一看時間,剛好八分鐘。」
這八分鐘應該是她這一年在北京所遇到的所有艱辛的濃縮。
剛來北京時,在北京問路,好像沒人告訴你往左還是往右,只說東南西北。可能是因為北京都是橫平豎直的路吧,但是對於不分東西的我很頭疼。
汪峰在《北京北京》里唱著:「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人們在掙扎中相互告慰和擁抱/尋找著追逐著奄奄一息的碎夢」。
有些路其實不遠,像是咖啡館到廣場的距離,但有些路其實不近,需要去走才知道是什麼方位。
北京就是這麼一座對我來說陌生又巨大的城市,在這裡或許只要不進步,就是退步了吧。上升很難,但下降卻容易得多。
北京是天堂,北京它也是地獄。
女孩很幸運,在初來北京的時候,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勇敢的接受了挑戰。
被玻璃撞這個事情,仿佛是上天一種冥冥中的警告。沒有看到玻璃,覺得前景一片明亮,不知道有一堵玻璃牆正在她奔跑的路上。
在無知的情況下她是極樂的,當她被玻璃撞疼時,感受到了認知的痛苦——原來知道得越多,就越發覺自己的無知。
從那之後,她天天拿著小板凳在陽台上學習專業知識、聽課件。
知識體系的完善,是一個需要刻意訓練的過程,它遠遠沒有你閒來無事躺在沙發上刷抖音刷朋友圈,看綜藝追電視劇,亦或是聽一首放鬆的音樂那麼簡單。
我想那八分鐘她確實想通了許多可能一直未想明白的事。別人說什麼都沒有用,經歷了才知道艱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一年前,我有一筆在廣州的存款給忘了,有一天找了出來,發現還挺多錢的。剛好她出差去廣州,就讓她幫忙取一下。
取到後,因為是按定期利息結算的,好幾年累計的利息也寥寥無幾,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我是虧了。
於是,我跟她說:「看到了吧兩種不同的選擇導致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當初我取出來,再用作買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不知道賺了幾倍。」
所以,做事情必須考慮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不但要看可能收穫的部分,也該看看為此可能失去的部分。
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還多,這件事情就不值得做。反之就放手一搏吧。
聽完我的話,她就勇敢的走出了舒適區,選擇辭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原來的世界讓人失去鬥志、滿足於現狀。當你做一件事覺得豪無難度,信手拈來時,你就深陷舒適區了。舒適區=零認知,無數個零相加,結果還是等於零。
但很多人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不敢走出舒適區,畢竟當下的你,無從判斷將自己拋向挑戰的機會成本到底值不值?
女孩來徵求我的意見,我告訴她:如果有一份工作,目前工資看似沒有競爭力,但是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技能,而且未來的成長潛力很大,那麼它的成長曲線就像指數增長函數,進步速度越來越快,可能未來三五年之後,收入就會遠遠超越那些一開始工資高、但是漲幅比較有限的人。
所以,在指數增長的領域長期經營,會實現爆髮式地突破。
我曾經光顧過的外國高檔餐廳就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服務生的收入比助理廚師還高,光小費就是對方工資的好幾倍。
當時我也很疑惑,因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助理廚師,所需要的經驗、天賦和訓練,都比一名優秀服務生要多得多,最終為什麼收入反而更低呢?
但如果放到長遠的職業發展來看,助理廚師是通往主廚的敲門磚,如果能在這一崗位堅持下來,未來的職業發展和薪資提升,都是一個服務生所無法想像的。
如果是你,服務生和助理廚師,到底選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