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為川菜大本營,近年來吹起新風,激活了在近數十年來獨領風騷、卻似乎經年未變的川菜系統。具體的兩大表征,乍看似乎是徹頭徹尾的南轅北轍,在本質上卻又殊途同歸。
其一是傳統川菜的回歸。仰仗著無往不利的「麻辣」攻勢,川菜橫掃了全國的餐飲市場,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正統川菜的全貌。其實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為特徵的川菜,味型豐富多變,獨沽麻辣一味,僅能算作管中窺豹。
好在這些年來,以松雲澤、玉芝蘭、喻家廚房等為代表的包席館或私廚模式開始復興。儘管價格不菲,但終於將川菜的完整面貌呈現給世人,原來川菜也可以不麻辣、也可以很高端。
另一新思潮,是川菜的創新之路。其實在講究師門傳承的中餐系統中,創新並不被視為最重要的事,而不拘一格的川菜,已可算作「敢為天下先」了。不過,隨著川菜走向國際,也有更多國際飲食人走入四川,帶來了更有衝擊性、差異性的飲食元素,為川菜的變革提供了養分。
在這一潮流風口浪尖的,無疑是自開張後便集萬千矚目於一身的「廊橋The Bridge」餐廳。
構成「廊橋」核心團隊的,主要是以下三人:
江振誠
台灣名廚江振誠(André Chiang)擔任廚藝總監,負責為整份菜單定調,提供設計靈感。他堪稱華人廚師界的「榮譽收割機」,尤其是在新加坡開設的Restaurant André,曾在Best 50餐廳榜單中高居第14,並攬下米其林二星榮譽。
於法餐領域取得成功後,江振誠宣布關閉賴以成名的Restaurant André餐廳,轉戰中國大陸。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的首演地,選定在西餐氛圍相對淡薄的成都。這位才華橫溢的國際級名廚,毫無疑問是決定廊橋上限的最大砝碼。
而實掌管廚房日常工作的,有兩位大廚。一位是多年跟隨江振誠的廚房總監常興濤,將充分繼承並貫徹主廚的設計理念。
另一位是被江主廚譽為「川菜的脊梁骨」的行政總廚李順洪,他將以自己20餘年的川菜經驗,來確保純正的川菜DNA。
常大廚和李大廚都來自四川,卻分別是創意西餐與傳統中餐出身。他們的搭檔,也體現了「廊橋」的核心特點:以新的視角來詮釋川菜,探索川菜的「另一種可能」。
「廊橋」的自敘,是最佳注釋:「通過對成都當地風土、文化與食材的深度了解,回到原點,體味川菜料理的DNA。這段探索的旅程不僅讓我們能夠重新詮釋屬於這一代的川味與食制,也幫助我們回溯自身的文化根源。」
近些年,融合菜雖在國際上大行其道,但成功的「中西合璧」案例並不多見,尤其川菜極其鮮明的調味風格,更為融合帶來巨大困難。「廊橋」的最大看點,毫無疑問是江振誠會如何將個人風格與經驗,同四川飲食元素結合起來。
西餐體系中,前菜在體現主廚理念的同時,往往更具有創造力和美觀性,廊橋也不例外。
花樣出的各色冷菜,裝在六邊形小碟中,組合成冷菜拼盤。小碟共計十二件,且稱為「十二道風味」吧~所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這「十二道風味」中酸、甜、苦、辣、咸、鮮、麻一應俱全。
嫩彈的蘭花蚌搭配脆口的黃瓜,微辣的調味與清爽的仔姜令人食慾大開。
用野山椒泡製苦瓜,僅殘留極輕微的苦味,清香微辣,相當爽口。
以「椒麻雞」基礎,加入橙汁與橙皮,清新的果香進一步提振爽口度。橙汁與禽肉的組合,不禁令人想起法餐經典菜「橙汁鴨胸」。
在傳統夫妻肺的基礎上,加入濃縮的牛肉高湯作為底料,增加濃稠度與鮮度,補足牛雜的肉味,同時降低了辣度,更適宜作為前菜。
個人最愛的一道。綠色澤帶來清涼感,青橄欖甜美又爽脆,散發出新鮮的果味。建議靠後一些吃,清新口腔,以備進入下一章節。
以脆嫩的藕苗製作泡菜,風味清爽不刺激。雖藕苗里都插有竹葉青茶葉,但茶香表現得不是很明顯。
侍者說虎蝦換成小鮑魚其實並沒換,信息上出了錯。二荊條辣椒以猛火燎去外皮,既是簡單的烹調,更能增添迷人的炭燒味。
冷菜拼盤裡有不少泡菜這道尤其出色。海帶的韌感與萵筍的脆度形成鮮明對比,同時泡醋椒的做法也很好地去除了海帶的咸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