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因為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這一組特定穴位受到醫家們的重視。後世擴展調理許多症狀問題。成為調理臟腑問題的主要穴位。
章門穴
「臟會章門」。章門穴是「臟」之會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第13穴。
位於位於腹側,腋中線第十一肋骨端稍下處,屈肘合腋時,當肘尖盡處。
艾灸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氣散結、清利濕熱、調氣活血之功效。能調理脅痛、腹脹、腸嗚、泄瀉、嘔吐、黃疸、小兒疳積諸疾。
艾灸此穴能調理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膽道疾患所致的脅痛黃疸以及肝脾腫大、膽道包塊等。
臨證有選用章門穴配大椎、陶道、內關、間使、列缺、復溜、太谿、後溪調理惡性瘧疾。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中脘穴
「腑會中脘」。中脘是「腑」之會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倉。
該穴是任脈的第12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上4寸。
艾灸此穴具有調理中焦,行氣活血,清熱化滯之功。
臨證能調理胃脘疼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黃疸、膽囊炎、脾胃虛弱證、虛勞、吐血、臟躁、癲狂、癇症、產後血暈等。
以中脘為主穴,再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分別選配命門、腎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內關、合谷、太衝、關元等穴調理胃脘痛。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膻中穴
會膻中」。膻中是「氣」之大會處,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與任脈的交會穴,因能調理氣機,調理「氣海」諸疾。
該穴是任脈的第17穴,位於前正中線兩乳頭之間,平第4肋間隙,正當胸骨體上。
艾灸此穴具有寬胸理氣、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氣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煩、咳嗽、乳汁少等症。
(千金要方)以膻中配華蓋,調理短氣,配天井調理心胸痛。
(針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氣海、足三里、乳根、支溝調理吐血等證。
目前臨床配心俞、內關調理心絞痛。配肺俞、天突、尺澤、列缺調理肺部疾患。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膈俞
「血會膈俞」。膈俞是「血」之會穴,因其靠近橫膈膜,能調血理氣,。
該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7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在斜方肌的下緣。
艾灸該穴具有理氣寬中、和胃、降血壓、調節血糖濃度的作用。
臨床常用以調理血虛、吐血、胸悶、氣喘、咳嗽、嘔吐呃逆、食慾不振、潮熱、盜汗等疾。膈俞配膏肓具有糾正貧血的作用。取膈俞為主穴,調理腦血管意外之頭痛和血管性頭痛
艾灸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大杼穴
「骨會大杼」。大杼穴是「骨」之會穴。
位於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能調理骨方面問題。
艾灸此穴具有疏風清熱、強筋壯骨功效。臨床調理咳嗽、發熱、鼻塞、頭痛、項強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井、曲池、合谷為主。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懸鍾穴
髓會絕骨」。絕骨又名懸鍾,是「髓」之會穴。能調理骨髓方面問題。
該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緣與腓骨短肌肌腱之間凹陷處
艾灸此穴具有通經活絡、強筋壯骨之功效。臨床可調理半身不隧、頸項強直、胸腹脹滿、足脛攣痛、等症。
配足三里、三陰交等穴調理寒濕腳氣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陽陵泉
「筋會陽陵泉」。陽陵泉是「筋」之會穴,又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第34穴。
位於下肢外側(陽)的腓骨小頭(陵)前的凹陷處。
艾灸該穴有清肝利膽,舒筋活絡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痺、膝關節腫痛、下肢麻木、腳氣、膽囊膽道疾患、以及脅痛、口苦、嘔吐、黃疸、破傷風、小兒驚風等症。
艾灸陽陵泉能増強膽囊的舒縮運動和排空能力。陽陵泉為「筋」之大會,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對脊髓損傷後痙攣狀態進行艾灸調理,能較好地緩解痙攣狀態。
艾灸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太淵穴
「脈會太淵」。太淵是「脈」之會穴,又是手太陰肺經的「輸」穴及「原」穴。由於該穴位當脈氣最旺處。
該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側的凹陷處,在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的內側。
艾灸此穴具有調肺止咳,通脈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嘔血、咽喉腫痛、胸痛、無脈症、腕臂痛等。
艾灸常配列缺、天突等穴調理咳嗽、氣喘,配內關、心俞調理無脈症。
每日選3穴。各穴輪隔日流應用。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臟會——章門穴:章門為脾之募穴,五臟皆稟受於脾,故為臟會。
腑會——中脘:與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稟於胃——胃為六腑之首,為後天之本。
氣會——膻中:膻中位於胸,為宗氣之所聚。
血會——膈俞:膈俞位於心俞與肝俞之間,心主血脈,肝主藏血,為血之會。
骨會——大杼:穴近椎骨(柱骨之根)故稱之骨會。
筋會——陽陵泉:穴近膝,膝為筋之府,又肝主筋,膽肝相合,陽陵泉之合穴。
脈會——太淵:為肺之原合於寸口,肺朝百脈,「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難經·一難》)。
髓會——懸鍾:膽經穴,膽經主骨頭方面問題,骨生髓,故稱之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