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在戒奶茶,戒晚睡,同事最近在「戒燥」。
她剛剛掛掉家裡打來的電話。
可以看出她每說幾句話,都會先深呼吸,嘴角擠出微笑,儘量讓自己的語氣保持溫和和耐心。
她其實是個在外面很和氣的女生,但每次有不順心的事情,總是忍不住向家人發泄壞情緒,當她意識到自己對身邊人的傷害時,她決定改過。
她嘆氣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對陌生人總是畢恭畢敬,一點點恩惠就感恩戴德;然而對越親近的人,反而不吝嗇自己的壞情緒?」
她的這句話,立馬引起了周圍人的共鳴。
嗯,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
把最差的情緒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了陌生人。
2、壞脾氣,造就傷害和恐慌
在美國電影《我,花樣女王》里,傑夫一言不合就會對妻子暴怒。
在電影《飲食男女》中,老朱看到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女兒,會沒好氣地指責:「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不好。」
在電影《奇蹟男孩》里,天生畸形的奧吉在學校受到別人的嘲笑,於是,便將所有的負能量轉移到家人身上,對父母姐姐發脾氣,讓這個家都籠罩在一片低氣壓中。
但是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壞脾氣給身邊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我有個老朋友告訴過我,她個性自卑孤僻,很大原因是由於她那個暴脾氣的父親。
從小,她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他總在不斷地指責和發火。
常常吃飯吃得好好的,她爸媽會在餐桌上直接吵起來。家裡總是充斥著各種冷暴力,哭聲,謾罵和爭執······
有一段時間,他的工作進展得不是很順利。
於是,那時候的她,每天放學後,趁他爸還沒回來,直接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不敢出來。
因為他回家後,似乎看見誰,都會忍不住指責幾句:「不做作業看什麼電視,沒出息!」「家裡這麼亂,每天搞不懂你幹什麼吃的。」「你煩不煩人?」
她的整個青春期,因此過得十分敏感和恐慌。
所以,當她長大後,格外渴望能找到一個溫柔包容的人,能把她拉出童年的陰影。
壞情緒,其實就像一把無形的刀。一次次對家人的怒吼,可能年深月久了,傷口會癒合,但還是會有猙獰的疤痕在。
一如威廉.貝納德在《哈佛家訓》中所說:「不要認為他們不會介意,就像在籬笆上釘過釘子一樣,傷害會留下永遠的痕跡。
壞脾氣是一柄雙刃劍,它在傷害別人的時候,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3、壞脾氣,源於依賴和安全感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忍不住對最親的人發火?
對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跟家人發脾氣最安全,獲得原諒的成本最小。」
因為我們料定了他們不會離開我們。因為胡鬧是由於依賴,壞脾氣是因為安全感。
有一次,後台有個姑娘就很苦惱地問我: 「我總是對我男朋友特別凶。」
今天煮的飯不好吃,會發火;下班看電影遲到了,會大吵;吃飯的時候分心,有時候乾脆扭頭就走。
可是回頭想想,很多細節都是因為自己要求太高。吃定了他愛你,所以有恃無恐。
但其實對他們很不公平,不是嗎。
就像張皓宸在《聽你的》中說的:「我不能像地球上的大人,總把最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卻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就仗著他們不會離開。」
而你自己,又何嘗不感到疲憊。
所以,當我那個同事意識到自己對家人的傷害時,她開始嘗試逼自己去改變。
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她在深呼吸,在心中默默倒數10、9、8、7······反反覆復。
那是她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教給她情緒控制的方法:在每一次你即將爆發的時候,先去意識到情緒,然後控制它,緩衝它。
而更深層次的,則是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放下自己對身邊人的「苛求和期待」,還以理解和接納。
接納沒有人是完美的事實,接納家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接納,然後和解。
4、不對家人發脾氣,是最高級的自律
其實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承受著各種壓力,所以,我們都在渴求一個發泄的出口,比如:有的人,會在車裡抽根煙冷靜下,調整好了再回家;有的人,會去健身房揮汗如雨,扔掉所有包袱後重新出發;有的人,會和朋友傾訴真實地感受,找回正能量的自己;有的人,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反思總結後再勇敢面對······
總而言之,我們的出口可以是傾訴,可以是愛好,可以是獨處,但絕對不要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家人。
說到底,深到骨子裡的教養,無非是尊重自己所愛的人。
一如周國平所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換句話說,「不對家人發火」,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自律。
它相較於堅持鍛鍊、堅持讀書、堅持不暴飲暴食······這些,要克服的惰性和貪婪,在「不對家人發火」的過程中,我們要克服的更艱難,包括但不僅限於:
接納三觀的不同、一個執拗的自我、情緒上的控制,以及挑剔的本能。
5、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老和尚很喜歡蘭花,精心栽培了一盆。
某天要外出,便託付給小和尚照看。不料小和尚外出時,恰逢暴風雨,蘭花被風雨摧殘得只剩殘枝敗葉了。
小和尚很自責,但老和尚回來了解了經過後,並沒有大發雷霆。
小和尚試探他的態度時,他只是淡淡地說: 「我養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很簡單的道理。
就像我們來到人世間,和某些人結緣,並有幸成為家人,不是為了生氣,不是為了找情緒垃圾桶,不是為了一點點小事發火,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壞情緒的家裡的。
而是,為了能成為彼此的力量,為了相互扶持,為了相互愛護,然後共同走下去。
家是港灣,不喜風浪。
願你,願我,修得「不對身邊人發火」這一最高級的自律。願你我,家人閒坐,燈火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