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媽媽向我發來私信:小梵,我家孩子很喜歡畫畫,但我並不懂兒童繪畫,該怎麼樣陪孩子畫畫才能對他有幫助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都會面對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不懂藝術的家長,究竟應該怎麼樣才能在家陪孩子畫畫?
一般來說,引導孩子畫畫,有兩種方式:「啟醒」和「指揮」。
所謂啟醒,是指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如果忽視了所畫事物的某個結構,成人所給予的啟發式提醒。
舉個例子,比如幼兒在畫獅子的過程中,如果忘了畫耳朵,那麼成人可以提醒說:「你這隻獅子的耳朵想用什麼顏色畫啊?」
而不是直接指揮幼兒說:「你這隻獅子的耳朵還沒畫呢!」或「你的獅子怎麼沒有耳朵啊?趕快畫。」
這兩種方式的主要區別在於:
(1)通過「啟醒」的方式引導,是把繪畫的選擇權、自主權交給了幼兒,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
比如對幼兒說:「你的獅子耳朵想用什麼顏色畫啊?」或「你的獅子耳朵想畫多大啊?」
就是把畫耳朵的選擇權、自主權交給了幼兒。
而通過指揮的方式引導,是把選擇權、自主權握在成人手中的,容易讓幼兒覺得很被動。
(2)通過指揮的方式引導,容易讓幼兒感覺「成人是在給他的作品挑錯,對他的作品不認可。」
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講,容易產生防禦性心理。
比如拒絕成人的引導說:「我的獅子是沒有耳朵的」,或「我的獅子耳朵被什麼怪物吃掉了……」
幼兒這樣說的目的,是在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他想向成人證明:不是他忘畫了,而是他的獅子就是那樣的,成人給他挑錯是不對的。
其實對於一個生命來講,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自由與自主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引導過程中,有時也可以直接告訴幼兒畫什麼,但告訴完之後,最好再接著給幼兒一個選擇權與決定權,比如成人直接告訴幼兒「我們把獅子的耳朵畫出來吧」,然後再接著引導幼兒說「你想用什麼顏色畫獅子的耳朵呀?或你想把獅子的耳朵畫多大呀?」
其實,在引導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指揮幼兒是最省事、最方便的,而且又是最出「效果」的引導方式,但給幼兒帶來的實際意義其實並不大,並且很多時候是負面意義更大些。
另外,採用「指揮」幼兒的引導方式,容易阻礙和破壞幼兒「獨自建立表現模式」的思路與信心,即阻礙了幼兒自我建構的過程。
比如幼兒在畫大象的過程中,如果畫的每一個步驟或多數步驟,都是在成人指揮下完成,並且在完成的過程中,成人又不斷地給幼兒挑錯,這便容易造成以下的負面作用:
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受到很大的限制,思維變得更有依賴性。
幼兒的獨立造型能力始終建立不起來。
這就好比幼兒在學象棋的過程中,如果幼兒每走的一步棋,都是在老師的指揮下完成,那麼幼兒便很難把象棋學好,因為老師剝奪了幼兒獨立操練的機會。
所以啊,不論是畫畫還是做其他事情,都應給幼兒足夠的自我實踐空間,成人不要因為擔心幼兒做不好,或為圖省事,就指揮過多或代勞過多。
容易使幼兒產生和成人對抗的情緒。
因為成人指揮得過多,幼兒的自主性便受到了限制,此時,對於想法比較多、個性比較強的孩子而言,便容易對成人發火鬧情緒,特別是在成人的指揮過程中,不斷給幼兒作品挑錯的情況下。
容易使幼兒對自己的造型能力,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現在,你明白應該怎麼做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