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孩連環踹媽媽:別在該「扎針」的年紀,給孩子「吃糖」

作者:CUP       2019-10-19 00:46:51


"

如果問父母:想把孩子養成白眼狼嗎?

父母肯定回答:不想!

然而,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往往不是這樣做。

比如最近網上的一則新聞,一家三口逛街,媽媽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歡,進店試穿。試衣服時間有點長,女兒不耐煩吵著離開要去買飲料。

媽媽估計平時就很寵女兒,立刻答應。爸爸認為女兒應該耐心等待一下,便沒有同意,還教育了幾句。

想做的事沒做成,女孩立馬來了脾氣,抬腳朝媽媽狠狠踢去,一腳、兩腳、三腳……媽媽卻任其撒潑打罵,絲毫沒有制止的意思。

與之前網上一個熱帖中,「男孩當街掐母親喉嚨狠揪頭髮,只因母親拒絕給他買玩具,母親逆來順受毫不反抗」,如出一轍。

可以想像,兩位母親平日是如何驕縱孩子,不曾好好管束。

不同的是,前一個新聞里,爸爸看不過眼,以牙還牙給了孩子一腳,女孩痛得滾在地上。

受到教訓,她馬上收斂,停止了不良行為。

而後一個孩子年紀更大,路人經過勸阻,他非但不停手,還大聲吼回去:「你滾!」

《管教的勇氣》里有句話:

教養孩子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小時給他「扎針」,長大給他翅膀!最怕小時候沒管教,長大後翅膀硬了,想管卻管不住。

人生路上,孩子必須學會正確處事。

可如果父母千依百順,過了教育的有效期,孩子即便做出突破底線事,父母卻再管不了。

管孩子要趁早

晚了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說過這麼一件事,她一位教授朋友的兒子天天要這要那,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遊戲……沒完沒了,一不滿足就爬上窗台要死要活。

父親只能答應,你趕緊下來,我給你買。

朋友問她怎麼辦,她說晚了,孩子已經17歲,不給不行,就給吧。

朋友再問給不起怎麼辦?她說,那只能熬。

青春期以前是教育的關鍵期,之前不去管沒管好,毛病養成就沒法治了。

余世維是培訓界之神,他培訓的人超過韓國總人數,走過的行程可繞地球30圈。

但他說所有成就,都比不過養育了兩個聰明、情商高、能力強的女兒:一個進寶潔3個月升經理,一個30歲成大教授。

「培訓界之神」余世維

他育兒有套「盆景理論」,教孩子像做盆景,小樹苗剛長出來,枝條柔軟可塑性強要及時塑形,不能等枝粗條硬再去矯正,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折斷枝幹不能成型。

他說管教孩子要「狠心不怕流淚」。他兩個女兒很小的時候愛看電視,到飯點仍不吃飯。他便讓妻子不必留飯菜,把零食也收起來。

女兒半夜餓得受不了,哭著求媽媽煮點吃的,他讓妻子狠心拒絕,硬讓女兒乾熬到早餐。

手段雖然「殘忍」但結果可喜,此後一到飯點,女兒不管在做什麼必定坐到餐桌。

父母敢管教,女兒懂原則。

他的女兒們很早知道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從父母的言行中學到知對錯、有分寸、能自律。

壞孩子是慣出來的,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小時不管教孩子,被吞噬的是孩子的未來。

小時候嚴管

孩子才有未來

被管教的孩子一時委屈,卻會一世感激。

不少班主任說,畢業後最感謝他們的,往往不是當年的好學生,而是最調皮的學生。

我們班上就有這樣的例子。畢業15周年聚會時,一位移居海外的同學專門飛回國內,就為跟已退休的班主任當面說聲感謝。

小學時他不愛學習,要麼上課睡覺,要麼逃課打遊戲,還跟小混混出去打群架。

全班孩子,班主任對他管得最狠,上課罰站、留堂罰抄書、當全班面檢討、課後請家長,楞是把一匹野馬治得死死的。

他不再鬧事,心思放回學習上,一直讀到大學,後來出國讀研有了體面工作。

10年後,眼見當年一起打架的混混都成了社會青年,有的甚至判刑坐牢,他對老師的討厭化作滿腔感激。

老師對學生,嚴管是愛,放任是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更是如此。

華裔虎媽蔡美兒以嚴管孩子出名,多少人等著看她教育失敗、母女關係破裂的笑話,結果等來的是她兩個女兒都從哈佛畢業越發優秀的事實。

虎媽蔡美兒與兩個女兒

大女兒索菲亞18歲時,還寫下一封感謝媽媽嚴管的信:

是你的嚴格迫使我更加獨立,讓我以110%的努力去活過的完整的生命!為此我得說一聲:

虎媽,謝謝你!

孩子不懂事被管束,當時大多不樂意,但等明白事理時,都會無比感恩。

孩子生來是白紙一張,將來成為什麼人,全取決於童年時的家庭教育。

嚴管孩子,讓他明事理、辨是非,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如果生而不管,那做父母還有什麼用。

如何正確管教孩子

許多父母有個誤區,認為要給孩子愛與自由,就順應天性不去管束。忽略了愛與自由的重要前提是:在規則內。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老師說:「愛與管教不衝突。」

該如何管教孩子,著名作家劉墉在40堂親子課中提過幾條原則:

管教重在「教」,輕在管

管教,管的是孩子的行為,教的是做人的道理,道理明白了,行為也就好管了。

如何明理?在孩子還願意聽的時候,反覆講,耐心講。

李玫瑾教授說:「六歲前父母說的話是黃金,十二歲後說的話是垃圾。」

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孩子在12歲前,是願意聽父母講道理,也特別愛聽父母小時候的故事。

最輕鬆有效的明理方式,是把握關鍵期,把道理融入父母自己的故事中,把正確的觀念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

「管」的規矩越早立越好,越明確越好

嚴管重在規則嚴,不在處罰狠。

劉墉說:

要對行為立好規矩,犯錯如何懲罰也約定好,切忌無原則泄憤。

他舉例,在電影《我們天上見》里,孫女犯錯時,爺爺會叫她去拿戒尺,而且雙手呈上準備挨打。

爺爺體罰孫女用的是「家法」,孫女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挨打,甚至打幾下都知道。

明白做錯事要受罰知道怕,對爺爺和規則都存有敬畏之心,「管」的目的就達到了。

規矩立得越早越明晰,孩子才會早早思考受罰的邊界在哪裡,掂量控制行為。父母也能避免因衝動亂懲罰,把孩子打皮,管教失去效果。

管教孩子的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規矩立好後,要嚴格執行,言必行,行必果。

孩子小時不服管,用哭鬧等方式試探父母底線時,必須把住原則,刻意進行「說不」教育。

二是遵循「小時嚴,大時寬」的原則。

管教先嚴後寬,小時規矩嚴明,長大後慢慢給予自由。尤其12歲後孩子自尊心強,要改變做法,點到即止,親子關係才會融洽。

劉墉朋友對孩子從小嚴管,孩子初中時叛逆違反規則,租很多漫畫書在上課時看,被父親發現。

孩子以為會遭到嚴懲,心下戚戚,正要耿著脖子爭拗。結果父親沉默很久,沉重又緩慢說:「規矩和該怎麼做你都知道,現在已經長大了,自己處理好吧。」

孩子愧疚不已,自覺把漫畫書都還回去,後來一直嚴於自律,成了著名醫生。

葉聖陶說:

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管教亦然,要把握教的時機,擁有管的智慧和放手的勇氣,才是得法。

適度嚴管,小時捨得「扎針」,大時孩子才能「吃糖」,才能養育出理性陽光的孩子。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青欖教育為了不僅給家長教育好方法,也給孩子們分享學習方法,開通專欄啦~

大家可以點擊「了解更多」看看哦!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餅印一樣!梁詠琪大曬全家福❤除了帥氣老公和可愛女兒,弟弟模樣更搶鏡!


30-60天寶寶的生活起居細節


怎樣有效的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下幾方面告訴你


「越沒文化的人越喜歡逼孩子」董卿: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這個菜要多吃,補腦增記憶,比核桃還管用


帶娃旅行這樣穿,拍出來的照片才能笑傲朋友圈


娛樂圈卸下妝容無人識的七位女星,劉嘉玲最奇怪,網友:素顏沒我老婆好看


3年級:孩子剛接觸英語,家長拿這些句子練習對話,難怪人家學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