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款叫做「少年得到」的App橫空出世,緊接著各種批評之聲就不絕於耳,畢竟這到底是向孩子提供知識還是向家長販賣焦慮,作為一個非用戶我是沒有資格評價的。
但是,像姨媽周期的焦慮症爆發卻是我們這代家長的普遍共性,焦慮自己的升職、加薪、35歲一刀切,焦慮娃的學區房、幼升小,生活不易啊!好不容易刷個朋友圈還是滿屏的「同齡人套現15億正在拋棄你」,真是半點都感受不到豐足生活的幸福!
所以,在這裡,只想干一件事,讓陪伴娃的時光變得簡單、好玩,只分享在家早教的那些方法、給你材料、加點啟發、拿來能用。
今天要介紹的,是用思維導圖來讀繪本的方法。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雖然家裡囤書幾百冊,但娃總是會在某段時間內翻來覆去的讀同一本書,過了這段時間他就再也不願意碰這本書了。家裡囤書越多,越需要辦法勾起娃的閱讀興趣。
試了一下用思維導圖來讀繪本,你們看,我這個沒有畫畫天賦的人就連思維導圖都畫的這麼丑……可是,兒子卻特別喜歡,快一年不碰的《母雞蘿絲去散步》,他就憑著我的思維導圖,在引導下,自己把故事講完整了!
為什麼思維導圖讀繪本有如此奇妙的力量?先拋磚引玉,聊一下我對思維導圖作用的理解吧。
首先,思維導圖能幫助我們建構知識。在讀繪本時,我們幫助孩子理清繪本的事實,並在繪製思維導圖時將這些事實設置為關鍵詞,從而,建構出該繪本的框架全貌。
其次,在讀繪本的當下,我們對故事是沒有整體性、深層次去思考的,也就是說,很多內容、觀點是我們的經驗/直覺順口就來,我們察覺不到思維過程。但是,孩子的思維和我們肯定不在一個水平上,如果我們只是一遍遍的讀給他聽,翻來覆去的讀吧,總有一天他也能讀懂讀透。但是,如果我們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把思維的步驟畫給他看呢?思維的方法就變成能看見、摸得著的了。
最後,很多名人、專家都在傳達一個正確的觀點,面對未來社會,孩子最需要具有的是批判性思維!但是,批判性思維可不等同於家長說什麼孩子就反對什麼。玲理解的批判性思維分為幾個維度——深度、廣度和創造性。深度就是要能夠從各個切入點看進去,深度的理解問題的實質。廣度就是要多角度看問題,找到各種可能性及解決辦法。創造性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專家也說了,創造性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礎上改良、跨界,比如育嬰保溫箱前身其實是孵小雞的孵化器。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去找切口、找角度、深挖、改良、跨界的過程。
那我們具體要怎麼用思維導圖讀繪本呢?繼續獻醜啦,拋磚引玉,相信你們做的一定更好。
《我好擔心》
這本書相信大家都蠻熟悉吧,在孩子快上幼兒園之前,可以和他一起讀,能緩解孩子的入園分離焦慮。因為,在書中,總是擔心的小莉找到了和她愛好相投的好朋友小玉,原來上幼兒園有這麼多好玩的事情,一點也不用擔心。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讀繪本,用的是家庭樹和學校樹。
小莉的家裡有幾口人?他們都是什麼關係呢?然後再問問孩子,咱們家有幾口人?我們的家庭樹是什麼結構、什麼層次關係的呢?
對於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還可以通過一起畫思維導圖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比如,幼兒園是另外一顆樹,有多少同學?有多少老師?和誰是好朋友?有什麼共同點?
其他還能找什麼切入點呢?歡迎爸爸媽媽留言和一起討論哦~
《烏鴉麵包店》
在《賺取年薪百萬,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文章中介紹了分類思維的重要性,提供的資源有些其實就是思維導圖的「變異」版……分類,生活中無處不在,新聞說垃圾分類實施一年了效果很不好,就反思,這是不是和我們的分類思維培養有關呢?
扯回來,讀《烏鴉麵包店》時,這本繪本真的太適合做思維導圖的教材了,感覺能跟孩子聊的角度特別多,比如做麵包的流程、比如家庭關係,今天想聊一聊分類。
在這一頁,烏鴉們都做了什麼形狀的麵包呢?我和兒子找到了各種交通工具、水果、蔬菜、樂器、文具和動物。這個時候,可以問問孩子,平時去麵包店買麵包時都有哪些形狀的麵包呢?或者,換個角度,都有哪些口味的麵包呢?都有哪些顏色的麵包呢?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
我用的是氣泡圖的畫法,畫下來很像一朵漂亮的花。除了氣泡圖我們還可以用思維導圖里最常見的樹狀圖。找到合適的圖形,更有利於傳遞思想。
氣泡圖
樹狀圖
《小樹的四季》
這本繪本和這張思維導圖在的《一年之計在於春,有了這些小遊戲,帶娃春遊踏青更有意思》介紹循環模式是也有用到,你看,其實知識和技能是相通的,就看想用在哪?以及怎麼用?
這一次用的是樹狀圖的結構給娃畫出了四季的變換和輪迴,主線是故事裡的小種子,它經歷冬去春來四季輪迴都發生了什麼變化?僅僅看書讀故事的時候,沒有這麼強的線索感和可視化,但通過思維導圖的提煉,再配合上踏春看花,孩子對種子的生長經歷、對花朵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除了用樹狀圖,想過用流程圖來表現,這在文章《一年之計在於春,有了這些小遊戲,帶娃春遊踏青更有意思》的資源中有非常多模版,比如蝴蝶、青蛙的生命周期,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下載來使用。
《母雞蘿絲去散步》
這本繪本是在兒子2歲的時候買的,當時覺得圖多字少特別適合低齡寶寶閱讀。可是講了幾遍,光靠講表現不出豐富的故事性,也可能是兒子那會還小還不能體會「搗亂」「使壞」「吃惡果」帶來的痛快,他的興趣一直很低。
有一天,我嫌它占地方正打算收拾,想想做最後的嘗試吧,就跟兒子一起來畫思維導圖。我們一邊講故事,一邊把母雞的路徑、它碰到了哪些場景、狐狸吃了什麼惡果都畫了下來。然後,兒子就一邊用手指著我畫的「地圖」一邊開始自己講故事了,並且邊講邊樂,一個勁的說狐狸太搗亂了。我想,到了這個時刻,他才算把這本幾十個字的繪本讀懂、讀透了。
而流程圖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經常用到,一張流程圖能夠結構清晰、邏輯性強的表述清楚任務的管理和規劃,對培養孩子思維的邏輯性很有幫助,爸爸媽媽在讀繪本時不妨多用起來。
最後,是的幾點小經驗,供大家參考:
1、我們常說的給孩子的家庭早教要有體系化、成系統性,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主題」。
讀繪本,我們也可以設計主題閱讀,比如孩子要準備入幼兒園了,我們可以選擇「入園分離焦慮」的主題,這樣就有很多的選擇,像《阿文的小毯子》、《我好擔心》、《大衛上學去》、《魔法親親》等。
比如孩子總愛生氣,我們可以選擇「情緒管理」的主題,像《生氣湯》、《菲菲生氣了》、《生氣的亞瑟》。
比如孩子不睡覺,我們可以選擇「晚安」的主題,像《晚安,月亮》、《晚安,大猩猩》、《睡覺去,小怪獸》、《你睡不著嗎?》
2、建立閱讀的習慣。一直都是和兒子在睡前讀2~3個繪本故事,堅持了3年,但是,由於引入了思維導圖讀繪本的方法,就不太適合在床上畫思維導圖呀。所以,我在晚飯後增加半個小時的小課桌時間,有時候是畫畫思維導圖,有時候是玩玩數學,一旦建立了某種習慣後,最好能一直保持下去。質變總是需要量變的積累的。
3、在和孩子讀繪本時,我們大人常常忍不住插話,或者太著急說出自己的觀點了。其實,爸爸媽媽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理清事實後,等待、留白,讓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用評判,只需說「然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