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專家:1歲寶寶一天一樣,新手媽媽一定要關注這幾個發育指標

作者:CUP       2019-10-19 00:45:16


"

「我的寶寶發育正常嗎?」如果家裡有1歲以內的幼兒,這恐怕是新手爸媽們最長提出的問題。「三個月了我家孩子還不會翻身」、「別人家小孩八個月都會站了,我家九個月還只會滿地爬」、「不都說1歲就會走路了,我家娃怎麼還是走不了」……

面對如此差距,老母親總是憂心忡忡:我家孩子是不是笨?是不是傻?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一下:1歲以內的寶寶,究竟應該關注那些發育指標?

一般說來,評估一個孩子的發育發展都會用到四個主要維度: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表達還有認知能力。

一、 大運動

成年人都知道,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學習、事業、生活幸福成功的必要條件。對於寶寶來說,大運動同樣是孩子一切發展的基礎,沒有大運動,認知、語言、社交等這些發展都是「空中樓閣」。那麼具體什麼是大運動?

根絕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目前在國內外康復界和兒童早期干預領域中被廣泛應用的一個全面的運動功能評估量表),1歲以內以內的寶寶大運動包括這些方面:

0-2個月:

俯臥時可以把頭抬離地面或者床面;可以短暫地抬起頭一段時間;仰臥時可以輪流踢腿;手臂會前伸。

2-5個月:

俯臥時可以抬頭並且抬胸;頭部控制提高了;從一側翻身到另一側,從俯臥位翻身到仰臥位;手可以過中線(中線指一條看不見的線把人體對稱地一分為二);可以拍打物體發出聲音;可以肚子貼地匍匐前進。

5-8個月:

俯臥位置時可以伸手夠物;俯臥位置時,可以轉圈;俯臥位置時可以調整到坐的位置;從仰臥位置翻身到俯臥位置;可以短暫獨坐;可以從坐的位置轉換到俯臥位置;可以保持手膝撐住位置,並且前後晃動。

8-11個月:

可以獨坐並且身體轉動;可以隨意從坐姿切換到爬,從爬切換到坐姿;可以手膝爬;可以扶站和扶走。

11~15個月:

可以維持高跪的姿勢;可以跪姿行走;可以獨立行走不需要拉著;可以獨立站立;可以手膝爬上樓梯、椅子等;走路時,可以學會開始、停止、轉彎而不摔倒;可以跑。

而對於大運動,新手爸媽需要注意的是:

1. 這些里程碑只是大數據,即平均值。具體落實到每個孩子來說,一定會有不一樣。所以,如果寶寶只是落後那麼一點點,也不必焦慮啦。

2. 大部分的延誤都是「假性延誤」,其原因多是父母平時的過度保護。所以,只要父母放手讓孩子充分鍛鍊,基本都可以得到矯正。

3. 關注大運動發展趨勢比盯著單個動作更加重要。如果發現趨勢一直持續落後,那就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及早去醫院進行專業評估。記住,越早干越,效果會越好。

二、 精細動作

什麼是精細運動?就是手的抓握,手眼協調能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中國古話說「心靈手巧」也是同樣的意思,即精細運動發展與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密切關係。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精細運動發育很關鍵的一年。那麼,要如何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

新生兒到3個月:

讓手掌打開,拇指不內扣。具體的操作可是是家長對嬰兒手指的輕輕按摩,從根部到指尖;或者練習與孩子的握手;或者讓孩子使用搖鈴和握球等,幫助把手掌打開。

4-6個月:

寶寶會有意識地去抓東西並放進自己嘴裡。會對手腳感興趣,經常有抓手抓腳的動作,開始練習傳遞玩具。

這時父母可以讓寶寶在玩耍時使用多種姿勢:側臥、仰臥、偏臥,鍛鍊寶寶不同角度、不同肌肉的靈活性;同時注意使用大小不同、材質各異的玩具,讓孩子手上豐富的神經元得到充分地鍛鍊,促進精細運動的發展。

7-9個月:

寶寶已經會熟練地對玩具進行敲、搖、扔、拍等各種動作,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讓寶寶學會喂自己。

此階段父母應該做的包括:

1.準備合適形狀大小的食物,比如一開始食物可以是大塊長條,訓練其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的抓握;隨後可以慢慢調整為星星、豆子狀,鍛鍊其大拇指和食指的抓握;

2.不要怕髒,鼓勵寶寶自主進食,不管是黏糊的、堅硬的、還是溫熱的、冰冷的,都需要寶寶親自探索和感知了才能真正理解。

10-12個月:

寶寶可以單獨活動每一根手指了。父母可以開始更具體的訓練,比如:

戳洞洞遊戲:準備一些可食用的橡皮泥,讓寶寶用一根根手指戳出東東;

指套遊戲:在手指上套上各種小玩偶,嫁妝沒跟手指都是獨立的一個小人;

三、語言表達

1歲以內的孩子還不會完整的說話,又怎樣去訓練寶寶的語言表達呢?其實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0-3個月:

被動接收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除了哇哇大哭或偶爾簡單的「哦哦」之外,並不能發出太多的聲音,在語言方面他們就是一張白紙。但是寶寶通常對媽媽的聲音會有偏好,所以寶媽要做到的是:

1.說話時讓寶寶近距離看到你的臉,方便Ta觀察你的表情,以及嘴巴、牙齒、口腔都是如何運動;

2.多說,把所有動作都語言化,如換尿布時告訴Ta「這是尿布,媽媽正在給寶寶換尿布」、「寶寶哭了,媽媽現在要給寶寶喂奶了」……給寶寶提供豐富的攝入材料。

4-7個月:

咿咿呀呀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更多注意大人的說話細節;而當大人叫他們名字時,寶寶也開始有反應了,甚至能用聲音來傳遞自己的情緒。此時父母應該做的包括:

1.避免使用嬰兒語,如把小狗說成「汪汪」,把吃奶說成「吃nei nei」。要在規範一致的語言

環境中讓孩子實現快速學習。

2.教寶寶說話時一定要把詞語和物體或者動作聯繫起來,而不要撇開語境獨立教詞語,這個對寶寶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8-12個月:

「火星語」小話癆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越來越明白你說話的意思,而他們自己也會開始長時間、爆髮式的表達。雖然父母並不能聽懂他們在說什麼,但是並不能阻礙寶寶越來越暢快的述說。這個時期的父母應該做的,包括:

1.給予更多回應與鼓勵:好的父母一定是演技滿滿的演員,哪怕你聽不懂,也不妨礙你表演啊。去猜測、模仿寶寶的語氣與他進行交流,這是寶寶最感興趣的遊戲。

2.豐富寶寶的語言材料,讀繪本,唱兒歌,講故事,用誇張的語氣與標準的發音讓寶寶情緒放鬆的同時發音器官得到鍛鍊。

語言啟蒙,聽上去很玄,但其實就是需要一個「話癆」的家長加上高質量的互動。所以寶媽們,趕緊行動起來吧!

四、認知能力

談到認知能力,大多數新手爸媽會覺得:1歲以內寶寶談認知會不會有點早?他們連話都還不會說呢,又能認知什麼呢?其實,1歲以內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也是大有可為的。

0-3個月:

建立安全感

這個時候的寶寶基本「不怕生」,誰抱都可以。而此時父母最應該做的,是通過親密的肢體接觸與及時的需求回應與寶寶之間建立連接關係。這個很重要:寶寶只有得到足夠的愛與信任感,才能有信心去學習新的技能。

3-5個月:

因果關係

敲打桌子,桌子會發出響聲;把手鬆開,東西會掉到地面……這個時候的寶寶,會對外界世界更加好奇,並通過探索逐漸明白什麼是 「因果關係」,即她的一個行為可以引起其他一個結果。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1歲後孩子玩什麼更聰明?20個陪玩遊戲簡單效果好,每周不重樣


媽矬真會矬一窩嗎?錯了!母親個頭矮,懂這些,娃也可能是大高個


兒子離開後兒媳讓婆婆「10年天天喝青菜湯」!媳婦臨終前卻說:媽,我的存款都留給你 !


老公想離婚「老婆提出1個月要求」完成就離開,30天後「家中滿滿的紙條」讓他後悔痛哭~~


42歲大叔娶24歲嬌妻,新婚夜卻被送進醫院,醫生:激動也要有分寸!


鍾麗緹大女兒曬美照九宮格,身材豐腴但畫風小清新,滿臉雀斑搶鏡


幸福的婚姻,不過是早餐的陪伴,下午的閒聊,睡前的交心 !


提醒女人:觀察一個男人的人品,可以通過這3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