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在《走出劇情》中有段話我覺得寫得很好,她說:「如果你的生活中有這麼一個人,只要與他相處,就會被激發各種強烈的情緒、無數的糾纏和痛苦的感覺。
那麼這個人就是你的靈魂伴侶——專門『修理』你的人。不,專門『引導』你修行的人。」
我想,孩子也是提醒我們成長的一種存在。如果我們學會如何和孩子相處,人際關係也不再那麼難。
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好像到了某個階段,就沒有之前那麼可愛了,再也不是聽話、乖巧的樣子了。
你讓他幹嘛,他偏偏不幹,甚至有時候你還沒有說話,他就開始「我不!」「我就不!」「我偏不!」;你不想讓他幹嘛,
他偏偏就是要干,「我就要!」「我自己來!」明明特別小的事情,他們好像都特別激動,就是要跟家長作對。
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就在提醒家長,你該成長了。
一些家長接收不到這個信息,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於是跟隨著自己的直覺來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要洗頭,家長開始先是給孩子講道理,講洗頭的重要性、講洗頭有多好玩,可孩子非是不聽。
而家長的耐心也隨之耗盡,開始威脅孩子「你再不洗頭,我就不喜歡你了!」
若孩子還是不從,就乾脆直接把孩子拖去,甚至幾個大人一起上,一個人抱著孩子,一個人幫孩子洗,一個人在旁邊「指揮」
過程中伴隨著孩子的痛苦表情和驚天動地的哭聲,活脫脫一個分工明確的「酷刑現場」,孩子沒有大人的力量大,終究抵抗不過,最終強迫洗頭在孩子的哭鬧聲中結束。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頭是洗了,只是留下了「後遺症」:孩子更加排斥家長的「強勢要求」,逆反表現愈發持久明顯——持續提醒家長,你該成長了,直到家長意識到;或者自我意志暫時被強大力量壓下來,在青春期的時候,以更大的力量爆發出來。
而一些家長接收到這個信息,嘗試去學習和理解孩子。然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只是孩子在成長。
孩子在成長,可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成長,慢慢就感覺到好像自己跟孩子不相適應了。就好比我們給孩子準備好的衣服,隨著孩子長大,小衣服不再適合孩子,這個時候如果衣服去批評孩子「你真是太叛逆了,我對你那麼好,給你溫暖,你竟然敢跟我對抗!」我們肯定會覺得衣服無理取鬧,孩子長大這不是正常的事情嗎?
同樣的道理,正是我們的不成長,才會覺得孩子在「逆反」。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孩子可能進入了第一逆反期。人生中的第一個「逆反期」,大多出現在2-4歲之間。這個階段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和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世界不是一體的,自己是區別於別人的,他們開始期待能夠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期待周圍的人可以接納自己「長大了」並且「很能幹」。這是兒童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正常的階段性表現,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個階段,我們常常發現,當我們跟孩子說什麼的時候,孩子第一反應都是拒絕。
「我們吃飯吧。」
「我不!」
但是一會兒就屁顛屁顛過來吃飯了。
如果家長知道孩子有這樣一個階段,自然不會覺得孩子「逆反」。他們知道孩子只是在享受說「不」,「不」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拒絕別人,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和我們有不同的意見,讓他們覺得他們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個體,讓他們覺有力量感!這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力量感,還會注意在生活中,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給他們提供做決定的機會。
倘若家長不了解孩子的這個特點,就會容易焦慮,你怎麼能不吃飯呢?然後又開始循環講道理、威脅、強迫的戲碼,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真的開始逆反。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牴觸做某一件事情,他們只是牴觸別人的「要求」和「控制」。我周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共同經驗:明明自己已經準備做什麼事情了,但是如果周圍有人催著,就突然不想去做了。因為如果做了,就好像是「你」的意志達到了,而「我」消失了。
比如上學時代住在家裡,本來已經準備要收拾房間了,但是一旦媽媽開始說「你看看屋子都亂成什麼樣了,你也不知道收拾。還不動!」她越是這麼說,我越是不想動,即使迫於壓力必須去做,也會格外拖拉。
有一個媽媽跟我說,她跟老公明明已經有生二胎的打算了,但是周圍的長輩一直催,她反而不想要了。生孩子明明是自己的事情,長輩們侵犯界限的催促實在讓她覺得不舒服。如果生了,就會感覺他們的無理「要求」得逞了。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發現,孩子開始處處跟你作對,你說西,他偏偏往東。也許你要學會的是「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成長秩序。
比如孩子有一個手的敏感期。那個階段孩子開始用手探索,喜歡用水感受各種各樣的東西,喜歡玩水、玩沙,抓香蕉,捏果泥,他們必須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感受事物並且發展自己,這個時候,如果你覺得太髒了、太浪費了,來阻止孩子,他必然要反抗。
只要孩子不傷害自己,不侵犯別人,「放手」不僅會讓你不再覺得孩子逆反,還會讓孩子更好地發展。
之前有個會員家長因為孩子吃飯的問題實在頭疼,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孩子就是不吃。我們討論了很久,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總是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面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必須要一喊就坐在桌子旁邊,要求孩子一定要一口飯一口菜,要求孩子一定得要勺子等等。
意識到這些,她決定放手——做飯的時候,她儘量把飯菜做得豐富可口,這些是她可以把控的;吃飯前10分鐘,她會提醒孩子,飯快要做好了哦,馬上就可以吃飯了;等飯上桌之後,她還會再提醒孩子一次。然後就不再管了,自己去享受食物。
她說剛開始,她明顯能感受到兒子好像是等什麼,後來她反應過來,兒子可能在等媽媽來催自己,並且做好了要抵抗的準備。
可是他等了很久媽媽都沒有像以前一樣來要求自己了,沒有人替自己負責之後,他要為自己負責了,可是小小的男子漢似乎覺得有點下不來台,還給自己找了台階,「媽媽!我今天要不洗手吃飯!哼!」然後就坐在桌旁開始自己吃了。
從那之後,孩子幾乎都能吃得很好。雖然剛開始偶爾著急了還是會用手,雖然一段時間裡總是只吃某一類食物,也有偶爾吃不多的時候,但媽媽也不再擔心了,因為她知道,沒有別人的干預,孩子會為自己負責。
常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理由,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所以我們要知道孩子逆反,究竟是要「反」什麼?他們要反的是強勢的要求和控制,他們要反的是限制和強迫,壓制和不尊重......
面對這些我們家長要學會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自由,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給他們做決定和展現自我意志的機會.....
當我們能夠和孩子一起成長,才不會感到孩子逆反。
"